林意凡觀點:比特幣在漲什麼-理念共同體的革命

2019-05-02 05:50

? 人氣

街頭藝術家BANKSY要求社會改革的畫作。(作者提供)

街頭藝術家BANKSY要求社會改革的畫作。(作者提供)

四月初開始,比特幣價格的上升動能引人注目,與去年底相較最高漲了70%。然而,一如以往,人們爭論著比特幣有沒有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這些爭論忽視了,重要的不是內含價值,而是有否內含價值都不妨礙比特幣成為交易媒介,並因此使一種獨立於既有主流意志的經濟社會體系,有機會發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機會的重要性並非虛擬貨幣投機者可以理解。他們向任何價格快速上漲的物品奔去,毫無理由地推高價格,然後風吹草動就趕緊出脫,引發價格崩盤。這種不同於主流意志的體系有機會發生,之所以在今天尤其重要,只要看全球各處對命運充滿無力感的年輕人,就可以理解。

對於比特幣的內含價值,有些人 - 比如Warren Buffett- 堅稱比特幣無法生產東西所以沒有內含價值;其他一些人則說以同樣邏輯黃金或法幣都沒有內含價值;還有一些人說光是比特幣的設計就值一個內含價值。

的確,在人類長遠的歷史中,內含價值決定了一項物件能否成為交易媒介。因為只有如此,人們才不需要信任就可互相交易,而這長期以來是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要素。

比特幣(AP)
比特幣ATM。(資料照,AP)

如果考慮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如Sidney Homer與Richard Sylla於重要著作《利率史 (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基於考古歷史證據所述:借貸行為遠早於貨幣的出現,便不難想像交易媒介產生的源頭。

人們在以物易物狀況下,有時當場沒有對方想要的物品,便記載欠方欠了多少,這種基本的借貸行為需要信用。爾後交易範圍擴大,無法建立信用仍想交易,則記載信條就變成某個絕對有人要的物件,被欠的一方拿到物件不需找欠方,而可以再找他人換取。這個充作記載信條的、有價值的物件,就是交易媒介。因此交易媒介的本質,也可以說是不需要信任的記帳方式。

歷史上人們使用種物件擔任交易媒介,包括貝殼牲畜。經過了長久的嘗試與淘汰,人們漸漸接受金或銀作為交易媒介,直到現代。金與銀具備好幾種特性,使其適合擔任這個角色包括長久不衰敗、可分割性、尺寸與重量相對於人們日常生活交易之價合適、產出需要耗費高額成本並且存量有限因此供給總量變化不大、以及絕對有人想要的價

絕對有人想要的價,就是內含價基本定義。金雖然不常用來生產,本身也不會長出東西,但從有人類歷史以來,黃金引發許多人心中的深層慾望或情緒,說明它的內含價

中美洲阿茲提克帝國的國王,出現在子民前面,一定盛裝並戴滿黃金做的裝飾,而其祭拜的神像也都鑲滿黃金與寶石,這是利用子民見到黃金這樣的東西,內心對其產生恐懼、尊崇、與覺得自己渺小的深層心理,維持神權統治。而西方航海大發現的賭徒們,冒生命危險渡海到美洲,懷著的也是攫取大把黃金的夢。以致如現代,BBC曾報導的,印度一位土豪請人做了一件黃金襯衫,因為這樣「大家都會知道他是有錢人,讓他感覺很好」,卻使鄰居們眼紅,三年後遭遇不測也顯現不管生產方式或者思維習慣怎麼演變,人類對黃金深層慾望沒有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