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浪潮正持續衝擊全台校園。教育部最新統計指出,113學年度將有多達18所國小走入歷史,廢校地點幾乎集中於偏鄉地區。然而與此同時,台中北屯、新竹竹北等人口快速成長的都會區,卻因學童人數暴增而加速建設新校園。
偏鄉生源凋零 都會區卻需增校
教育部資料顯示,學生人數低於50人的國小數量,從2014年的13%攀升至2023年的19%,顯示學生總量逐年縮減,尤其偏鄉地區受人口外移與生育率下滑雙重夾擊,許多學校不是面臨裁併校、降級為分校,就是無奈停辦。例如今年停辦的18所國小,大多位於地處偏遠、人口成長緩慢的地區。
反觀台中市北屯區,近年人口年成長率高達2.13%,為全台最高之一,學齡兒童暴增導致原有學校空間不足。為紓解壓力,市府已規劃增設4所新學校。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新竹竹北,受惠於科學園區發展,近五年人口成長幅度達11.6%,導致當地學校總量管制趨於嚴格,目前21所受限學校中,有16所集中在竹北,且尚有2所新校在建中,5年內已新增2所國小,呈現逆少子化現象。
教團批被動應對 呼籲教育部擬前瞻對策
對於學校設置與裁撤的兩極化現象,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直言,教育部不該等到學校瀕臨退場邊緣才啟動因應,而應提前盤點各地資源,規劃合宜的教育布局。他表示即使是都會區,也可能因人口遷徙出現減班,教育部首要之務是保障學生學習權與良好環境,而非事後補破網。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副理事長林碩杰則認為,與其在學校是否存續的問題上投入過多人力與資源,政府更應從制度面下手,針對少子化本質提出解方。他指出現在的作法是用盡辦法拖延學校退場,卻無視生源減少的根本原因,應該把重心放在提升生育率,才是長遠之計。 (相關報導: 少子化要搶學生啦!北部1高中「獎學金最高可36萬」,連政府都給錢 | 更多文章 )
生育補助有限 立院報告籲法制化支持育兒
立法院法制局近期報告也指出,政府雖透過一次性生育補助或津貼鼓勵生育,但在經濟壓力日益嚴峻的環境下,此類補助對提升生育意願效果有限。報告建議,應將育兒與生養家庭的經濟支持,列為優先社會福利事項,並明文化入法,以確保穩定財源作為補助基礎,真正回應少子化所帶來的教育與社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