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創黨元老、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率團赴北京交流,引發兩岸各界關注。洪奇昌向《風傳媒》表示,「我從1997年就從事兩岸交流,至今已經28年了。這次參訪是單純產業交流,有交流才能有理解,才能合作」。他特別強調,希望媒體不要刻意突顯「洪奇昌」這三個字,他並不想出名,只想多為台灣做點有意義的事,尤其是如何預防「兩岸誤判」。
據《新華社》報導,洪奇昌以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身分,於6月10至12日率台灣生技產業界人士到北京參訪交流。洪奇昌交流團一行參訪了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亦莊細胞治療研發中試基地、兩岸科創中心,並與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小組座談交流,深入了解大陸生技產業發展情況及政策法規,探討兩岸生物醫藥等領域前沿發展與合作機遇,取得積極交流成果。
洪奇昌:與館長上海行不同,北京行是「專業交流」
洪奇昌正面解讀《新華社》的報導,認為這意謂著「陸方對於兩岸專業交流的重視和肯定」。洪奇昌是台北醫學大學的董事,也擔任大同醫護董事長,是醫藥和生技方面的專家;這次交流是以人工智能(AI)、生物科技等方面為重點。洪指出,這次不是受邀,而是民間主動發起交流,兩岸生技產業的交流,兩岸在醫藥產業高度互補,台灣醫療存在競爭優勢,中國大陸的醫療市場是個巨大的市場。
館長陳之漢前赴上海直播,自稱是「和平大使」。對此,洪奇昌強調,他自己率團赴京是「專業交流」,與館長去上海直播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對於洪奇昌赴京交流行,陸委會指出,只要符合對等尊嚴原則、兩岸交流相關規範,政府皆正向看待兩岸民間團體健康有序的交流。

洪奇昌向《風傳媒》指出,他從1997年1月7日就開始與對岸交流,當時他是有國會議員(立法委員)身分,帶著台灣民意基礎與對岸官方建立互信,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大陸對台灣社會的誤判。1997月1月,為了香港回歸中國大陸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之後,台港海空航權、航線、航班如何維繫,有助於台港之間的商業貿易利益,而參加立法院的大陸交流訪問團。當時訪問團約有20位委員、團長是國民黨立委王志雄;當中有兩位民進黨立委王拓和洪奇昌。該團由時任中共中央及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接待。
直到陳水扁執政時期,他接任海基會董事長期間,積極推動「專案包機」,把北方航線定義好,才會有四大功能性的專案包機(貨運包機、節日包機、緊急醫療包機、特定人道包機),也因此,台灣藝人林志玲在中國東北受傷時緊急搭醫療包機回台就醫。
經濟、社會問題優先,兩岸關係問題並非急迫
「推動兩岸交流至今已28年了!」洪奇昌說,兩岸之間要建立互信很不容易,要成為可以相互理解的朋友,減少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誤判。他稱,藍營學者經常提供單方面的資訊,大陸方面需要更多元的資訊,他願意提供更真實的訊息讓對岸官方和社會,能夠更加了解台灣。 (相關報導: 台海解碼》美中談判誰佔優勢?洪奇昌解讀「川習通話」:中國掌握時機,川普陷入被動 | 更多文章 )
洪奇昌也願把看到中國經濟和基礎建設發展飛速的一面,跟台灣民間社會大眾分享,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都有「雙機場」(兩個機場),可見運載需求量之大;又如,粵港澳的「深中通道」一開放就堵車,當初設計從12線道縮減成8線道,啟用後發現低估了運載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