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近期經歷了自關稅戰以來最大程度的外交斡旋,致使北京與華府在涉及兩國利益的問題上形成暫時性的「約定」。然而這種約定能否穩定下來,受訪的中國學者看法不一。
南大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燕志華表示,「此次中美達成框架協議,當然是雙方在談判桌上你來我往、激烈博弈後達到的一個結果。從談判後雙方接受記者採訪的場景看,雙方都顯得疲憊,顯示這是一場激烈的馬拉松賽事,達成框架並不輕鬆」。
燕志華指出,「從美國各方的評價看,此次框架協議具有臨時政治安排的特點。中國外交部發言強調中方將「言必行、行必果」,含有督促美方以同樣態度來對待協議的弦外之音,背後指的是此前美國此前不時有失信行為,令人不安。
燕志華指出,「川普執政以來,各種場合的言行越來越凸顯他的一個風格,那就是『多變』,隨時根據形勢需要和利益權衡,將自己此前的說法推翻或者重新解讀」。
「表現在中美關係上,那就是其觀點和政策具有搖擺性,一邊語氣輕鬆地說“I like China”,一邊改變政策,愛恨之間,絲滑過度」
他表示,這種「變色龍」的特點,可以說是他的策略,但後果是使得中方深受其害,一再嚴正宣示「言必行、行必果」的中方立場。。
燕志華在受訪時指出,「如果認為中美關係就此達成和平,將進入一個階段性的乃至一定時期的穩定局勢,那顯然是個過於簡單的想法」。
美國兩黨鬥爭的終極敵人依舊是中國
燕志華表示,「美國政府在對中國的立場和政策上搖擺、多變或者對概念重新定義,並非是川普的特點,拜登也是這麼做的,而且似乎比川普更頻繁」,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他們雖然內鬥激烈,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共同的對手,那就是中國,再加上內政撕裂嚴重,讓總統只能在混亂—和中國談判—取得暫時平衡,而缺乏長遠的、穩定的和中方打交道的政策底盤,這就使得中方對於美國任何一個政策和協議都抱以不能輕易信任的危機感。
實際上,中方通過近年來和美國打交道的經歷,也已經確認一個現實,處於當下中美激烈競爭的時代,可供雙方龐大的政治經濟體轉圈的餘地並不大,未來中美之路,可能就在這種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狀態中向前走,而且,如能維持這種狀態,「也不失為一種確定性」。
這樣的模式也很符合北京高層對中美關係的判斷,一方面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依賴,同時又必須讓美國仰視中國。尤其是在洛杉磯發生的非法移民騷亂事件中,美國比中國更陷入了一種國內治理的難題。因為對於川普來說,他需要選票,同時川普還希望借訪華一事來奪得明年的中期選舉的支持。
燕志華認為,「在這種難以穩定的狀態下,川普是不可能訪華的,更何況當下他的當務之急是內政,這也加劇了中國博弈的複雜性。」不過,基於外交常常是內政的延續。燕志華仍保留了可能性,「如果突然有一天,多變的川普真要到中國訪問,倉促之下中國也只能接招」。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川普9月訪問北京?中美倫敦談判達成共識,深水區磋商恐埋變數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