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謹慎挑選ETF仍有必要
富邦投信旗下的「富邦中國政策金融債券 ETF」(代號:00718B)因規模未達標,確定將於 6 月 18 日終止櫃檯買賣並進入清算程序。近期,之前包括富邦中國投資等級債 ETF(00784B)、復華次順位金融債 ETF(00790B)、新光標普電動車 ETF(00925)、陸續公告終止信託、進入下市程序,引發不少投資人關注:投資邏輯看似合理,卻仍遭市場淘汰。我們又應從中學到什麼?
一、ETF 不是只要標的正確就會成功
這四檔 ETF 的投資邏輯其實皆言之成理:無論是 00718B 所依賴的「準國債」信用、00790B 強調的美元次順位債息收優勢、00784B 配置的中國投資級債穩定票息,或 00925 聚焦的電動車供應鏈成長潛力,理論上都對應特定投資需求。然而,ETF 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標的邏輯,更關鍵的是能否在「投資人理解、願意持有、持續參與」這三個面向取得共鳴。再好的商品,若說服不了市場,就註定無法走遠。
二、小規模=高死亡風險:ETF 的生死門檻
臺灣現行法規規定,若 ETF 的平均淨資產價值連續 30 個交易日低於規定門檻(股票型為 1 億元,債券型為 2 億元),即會觸發信託終止條款,啟動下市程序。上述四檔 ETF 正是因市場缺乏投資人參與,無論是散戶買盤還是機構申購意願皆不足,導致資金無法有效回流,市場交易量長期低迷,投資人難以順利買賣,最終規模持續萎縮並跌破法定門檻,最終不得不進入下市程序。
三、債券不等於低風險,投資人需有敏感性
復華次順位金融債的核心問題在於:他們雖然標榜「穩健收息」,實際上卻暴露在利率與違約風險壓力之下。尤其較長天期債券對利率變動極為敏感,而次順位債更在違約時處於較後順位,多數投資人對此風險缺乏足夠認知。臺灣市場對債券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安全、固定收益」,而這種誤解在美元升息環境中極易導致虧損。此現象凸顯臺灣在投資教育上的斷層——發行商與通路未能充分揭露 ETF 底層風險,致使投資人信心與持有意願快速瓦解。(延伸閱讀:投資人讀華爾街》現在是投資美國公債的好時間嗎?) (相關報導: 0050、0056哪個好?專家一語道破「ETF投資最大陷阱」:搞懂這件事才能穩穩賺 | 更多文章 )
四、與中國資產沾邊,需具高度敏感度與警覺
從 00784B、00925、00718B三檔 ETF 的下市,可以觀察到一項明確趨勢:只要 ETF 的成分資產與中國有所關聯,即使表面風險不高,臺灣投資人依然選擇「用腳投票」。由於中國股市長期不佳,監管政策不透明、市場自由度受限,以及債市違約風險升高等因素,「中國因子」已逐漸成為 ETF 資金流動的重要風險變數。即便標的本身具備投資邏輯,若與中國資產有所連結,仍可能因市場偏好轉變而被邊緣化。(延伸閱讀:季凡觀點:《中國製造2025》與全球資本的分流)
說明:根據MSCI ACWI NR 指數(稅後含息、以美元計價)截至 2025 年 6 月 12 日的數據,筆者以臺灣投資人角度出發,比較將資金投入中國市場,與投入臺美市場之間的年化報酬率差異。
臺灣:14.20%
美國:12.52%
中國: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