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中美晶片戰之際接受黨媒《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美國是誇大了華為的成績,華為還沒有這麼厲害。」任正非的專訪被放在10日《人民日報》的頭版位置,題目是《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頗有讓民企站「政治大台」的意味。
中美晶片戰在五月份日內瓦談判之後,有和緩跡象,但是不足以讓中美兩國業者相信好景會長,加上輝達在上海的研發中心逐漸完善之際,也給中美晶片戰蒙上了一層不確定陰影。任正非在這篇專訪中表達中國科技企業的市場作為與擔當,但不要忽略的是,任正非是軍人出身,非常崇拜中國共產黨,且華為企業管理模式與省級政府的模式大同小異。
黨媒撐華為難道是讓民企做政治表率?
這個疑問在中國民間引發民眾猜測。華為在中國大陸也被稱為「地表最強公關團隊」即任何關於華為的負面言論都會在第一時間被下架處理,任何關於華為產品的負面使用訊息,也會在第一時間被「電話」問候。任正非在專訪中稱「讚聲與罵聲,都不要在意,而要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好。把自己做好,就沒有問題。」
正是這樣讓華為頂上了「國貨之王」的光環,這個光環讓華為吃到很多甜頭。
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公務員的手機必須是華為品牌,即便是像小米、vivo這樣的國產手機,也必須給華為讓道。政府的採購招標合同上,也將華為列為第一優先考慮對象,這個現象絕對不是因為華為的手機有多好,而是這家企業很會抓住地方黨政採購部門的心思。華為的產品號稱「保密、安全」第一位,完全符合「泛國家安全化」的治理模式,這就為何即便是在中國三四線的小縣城裡,華為手機都能成為當地暢銷無阻地硬通貨。
有些學者表示,《人民日報》的專訪更像是任正非自己的個人訪談秀,也是在給華為打免費的廣告;,港媒《星島日報》則認為,「這是借任正非之口向外界傳達中央領導層之意」。

重視理論研究工作很符合中國政治體制的根本
理論研究工作作為中國政治體制的一種底層邏輯的源頭,對於絕大多數中國民眾而言,理論研究工作無非就是洗腦教育的代稱,也有人稱之為是「思想宣傳界的楷模」。從歷史上看,中共是靠理論宣傳起家,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共內戰時期,理論研究工作則成為解放軍奪取勝利的重要方式。進入中共二十大時代,理論研究工作則成為中國一切工作開展得根本之重,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重視。
任正非在訪談中,大力稱讚理論工作是工作之源。他稱「我們要理解支援搞理論工作的。我們要理解他們的胸懷,他們偉大的默默無聞,才是我們國家的希望。不要捧一個壓一個,搞理論研究的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效益才是擺在第一位的重中之重,任正非也無法否認。中國晶片企業圍繞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理論探索學習上,始終難以平衡,但是從這次專訪中,外界似乎看到了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尤其是面對美國晶片制裁時,所呈現出的一種所謂「英雄豪邁之氣」。任正非說了一句話,「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但當真正的晶片被市場檢驗之時,誰家是香餑餑,只有事實才能說話。
社會主義幫助社會發展還是阻礙社會發展?
中國企業家受限於政治環境,講一些礙於政治大局的話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做為一黨專制的國家,任何改革都是「國家集權制」的模式下的改革。任正非在專訪中沒有凸出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反倒是直接點出「為什麼不賺錢的事,只有社會主義做?社會主義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社會。」中國的科技和基礎生活設施的發達程度高於美國一些領域,但是經濟和政治上的不發達卻是落後於全世界。尤其是政治不發達的問題,格外突顯。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基礎設施的更新速度,更符合其撐門面的一種舉動,即任何設施都可以是光鮮亮麗的,但是唯獨真正體現中國治理內涵的那部分卻沒有彰顯出來。曾經社會主義能否救中國成為一種悖論,如今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環境中,救中國的經濟還是救中國的體制,則是留給後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相關報導: 吳芳銘觀點:川普關稅戰已漸失去時間與合法性優勢 | 更多文章 )
正如這篇訪談的標題所言「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開放到什麼程度?進步到何種地步?都是在考驗中共黨政幹部如何去有效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