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會日前爆出醫師人力出現斷崖式流失,事實上,神經外科、心臟外科等高壓科別也有類似的問題。為留住醫院醫師人力,總統賴清德成立的健康台灣委員會指出,衛福部應針對醫師加班費給予所得稅節稅議題進行討論,衛福部健保署今(11)日首度召開會議,與會人員對醫師加班費節稅多有共識,惟是否需要設定加班延長工時占率上限,或採核實方式,只要是加班費都列入,有待進一步討論。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近日醫院急難重醫師人力不足,年輕醫師不願意投入急難重科別,醫學院的學生甚至有「一皮、二眼、三耳鼻」的順口溜,即成績愈好的學生愈偏好選擇較能兼顧生活品質五官科。另外,大醫院急重難罕醫師有些人到一定年紀,也不想這樣繼續操下去,紛紛流向診所,這背後反應出的醫師結構性問題,與不合理的稅負制度密切相關。
洪子仁說,現行制度下,醫院主治醫師幾乎全數收入都被列為薪資所得,最高稅率可達40%;反觀診所醫師則可以扣除營運成本後再課稅,稅負差異明顯,導致人才離開醫院體系。且醫院主治醫師長年承擔夜間值班、創傷重大手術與急重難罕症照護,平均每周工時高達70至100小時,遠超過一般受薪階級職工,但其「加班費」卻與薪資一併課稅,無法反映超時勞動的特殊性貢獻。
今天會議對於如何計算醫師加班費給予節稅提出許多版本,洪子仁指出,包括以醫師每月加班時數100小時為上限,如主治醫師年收入約有17萬至36萬元免稅,節省稅率約6%至12%,預估每年稅收約少30億元,但部分急重症科別每月加班時數遠超過100小時,容易出現不公平;因此有人提案以加班時數一定比率作為上限,因為如果沒有上限,容易出現浮濫申請問題。
洪子仁認為,依勞基法規定,勞工一周工時為40小時,一個月約4周為160小時,另加班節稅上限為46小時,占比約近30%,若為體諒醫師辛勞,加班及值班時數上限占總工時不應低於50%,以多增加誘因,減少醫院醫師往基層醫療流動的速度。另為了避免加班費浮報,希望明確規範加班費計算項目,包括夜間門診、假日看診、急診手術、假日巡房、災害期間出勤、醫院評鑑會議等,確保符合實際醫療現場需求。
洪子仁強調,必須面對當照顧急重症的醫師一個個離開醫院,最終受到影響的,是整體醫療體系,更是每一位病人。因此,肯定政府正視這項長年未解的不公制度,給予醫師一個合理的工作環境,給台灣社會一個可長可久的健康保障。
(相關報導:
新冠預估染疫人數下修75% 邱泰源讚民眾「這樣做」是疫情趨緩關鍵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