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近期宣布開通直航日本石垣島的渡輪航線,單程約七小時、來回票價4000元起,引發媒體與旅遊市場高度關注。這不僅象徵交通選項多元,更凸顯出台灣國旅正面臨的結構性挑戰:當出境旅遊變得更便宜、更便利,台灣國內觀光是否還能維持吸引力與競爭力?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5年第一季台灣出境旅客達449萬人次,遠高於同期來台的212萬人次。單3月出境人次即為146萬,是入境的兩倍,顯示國人消費大量外流,國內觀光吸附力不足。
放眼國際,日本早已整合地方創生與文化體驗,發展深度旅遊策略其中廉航與自由行的普及,更提供彈性與價格優勢,成為現代旅客首選;韓國以K-POP與影視文化帶動觀光品牌,成功吸引年輕世代國際旅客;越南則在近幾年快速崛起,峴港、河內與胡志明市,尤其富國島更成為東南亞新興觀光重鎮。
相較之下,台灣觀光仍有三項關鍵結構問題:
一、政策短視,偏重補助而非長期投資;二、地方特色不足,文化包裝與體驗設計雷同;三、資源分散,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薄弱。
例如:各縣市觀光公車班次疏落、資訊平台不一致,讓跨區旅遊困難;地方伴手禮如鳳梨酥曾是成功案例,但後續缺乏創新與品牌延伸,難以持續吸引回訪。
那麼,如何讓台灣國旅重新走上競爭舞台?筆者從過去地方政策觀察與旅遊趨勢資料彙整,提出以下三項解方:
第一,中央應建立觀光整合平台,讓交通、文化與產業發展協調一致。以日本「地方創生交付金」為例,不僅補助硬體建設,更支持地方觀光品牌長期經營。台灣目前雖有多部會投入觀光資源,但缺乏明確總體協調,導致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品牌。
第二,強化在地內容價值,打造差異化體驗。例如日本各地推出地方限定藥妝、食品,形成「專程購買」的動機;台灣則應推廣地方茶葉、原民文創、漁村體驗等,從設計、導覽、數位介面到職人合作,提升旅遊的文化深度與記憶點。
第三,推動跨縣市整合型旅遊圈,讓路線延伸、停留時間增加。例如苗栗至南投的慢活行程或花東山海串聯旅遊,都可結合票券與接駁服務,讓旅客感受連貫性行程。
觀光不只是旅遊,更是文化、經濟與國家敘事的綜合體。台灣若想避免「出得去、留不下」的困境,必須認真面對結構問題,善用當前市場變化做出轉型決策,才能讓國旅成為真正的轉機,而非危機。
*作者為社會觀察者 (相關報導: 基隆-石垣島航線最低票價不止2千 最快1個月內開賣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