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的台灣原創劇《忘了我記得》(Forget You Not)於2025年5月23日全球上線,這部由劉若英首度執導的影集,以細膩而真實的筆觸,探討了失智症照護的複雜性與情感深度。多年來親自照顧罹患癌症的母親與失智症的父親,深刻體會長期照護的艱辛與情感掙扎。觀看《忘了我記得》,並未感受到情緒勒索,反被劇中真實刻畫的照護困境與人性掙扎深深觸動。這部劇不僅呈現失智症家庭的挑戰,也讓人反思:當社會支持不足、家庭資源有限,照顧者如何在生活與照護間尋找平衡?如果病者不是父母,而是子女或手足,又該如何面對?這部劇不僅在敘事技巧上表現出色,更在主題選擇與角色塑造上,展現了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深刻洞見。
情感的真摯:細節中的人性溫度
《忘了我記得》以細膩的筆觸,核心敘事圍繞著程樂樂(謝盈萱飾)與其父親程光齊(秦漢飾)之間的父女關係,展現了一個現代女性在面對失智症親人的同時,如何在工作、婚姻與個人夢想間掙扎。劇中,樂樂是一位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中年女性,白天在便利商店打工,夜晚則在喜劇俱樂部嘗試表演,卻同時承擔著父親失智症的照護重擔。她的生活充滿了矛盾與壓力:一方面,她需要維持生計,另一方面,她又必須應對父親日漸嚴重的記憶喪失與行為異常。劇中,樂樂身為獨生女兒,成了主要照顧者,付出的心力與體力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Sisyphus)般,每次當她用盡全力,大石快要到頂時,石頭就會從其手中滑脫,又得重新推回去,做著無止境的勞動。每天重複的照護,一句「我不是在抱怨,只是真的有點累,每天都在做著重複的事情,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會不會好,一切會不會變好?」道盡一切。劇情雖融入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的冷笑話來緩解沉重氛圍,卻仍真實呈現照顧者的無奈與掙扎,讓我這位有相似經歷的觀眾感同身受。導演以敏銳的觀察,將照護中的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
照護的兩難:現實與情感的拉扯
這部劇的最大亮點在於它對失智症照護的現實描繪,以及華人文化中,不管是面對父母還是伴侶間那種倔降到說不出口卻又無比強大的「愛」。劇中也並未美化或簡化照護者的角色,反而以真實而細膩的鏡頭,呈現了照護者的身心疲憊與經濟壓力。在照護路上,樂樂有天對父親說出:「我很害怕你突然就走了,但我更害怕你一直走不了。」這句話道盡照顧者的矛盾心情—既希望親人長壽,又恐懼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而說出心裡話後,又懊悔、心疼到道歉,並繼續照顧著。這些情景,對曾經照顧、陪伴過生病至親的人,對這種掙扎並不陌生。許多照顧者都曾在家庭與現實間拉扯,渴望陪伴至親,卻又被生活的無奈壓得喘不過氣。《忘了我記得》沒有美化這種困境,而是真實呈現,讓觀眾彷彿看見自己的影子,因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相關報導: 王順民觀點:《忘了我記得》的長照困境反思 | 更多文章 )
感同身受的力量:與失智症家庭連結
而劇中提及的失智症新藥,更寫實到令人深省。現實中,這今年六月陸續將可自費用藥的新藥,替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希望,但又因全額自費,一年半的療程約要價150萬台幣,讓大部分的患者無力負擔。更無奈的是,受限於基因條件與疾病進程,一但病情超過某個程度,連後來面對病情加重想要花錢治療的機會都沒了。面對失智症治療成本高、醫療保險覆蓋有限,這不僅是經濟負擔,更是一種希望被剝奪的無力感。除了失智用藥,劇中對外籍看護議題的描寫也極為真實。樂樂在等待合法看護期間,面臨外籍看護難聘的困境,醫生告知外籍看護需求大,合法管道等待時間長,最終鋌而走險請來「臨時外籍看護」來幫忙。當父親抗拒外人進入家中,樂樂苦苦哀求看護留下,卻換來一句「阿公不喜歡我」的離去。這段劇情不僅凸顯看護資源的匱乏,也點出照顧者常需在道德與現實間妥協的無奈。劇組以敏銳的觀察及精湛的演技,將這些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甚至連公園裡看護滑手機的日常場景都真實再現,讓人會心一笑之餘,也不禁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