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表面上是基於關稅戰而來的中美談判,但實質與內涵上已是「供應鏈戰爭」,或更明確的說是稀土與晶片的戰爭。這種脆弱的和平停戰非常容易崩壞,最後的勝負就看那方先擺脫對手的「卡脖子」。
4月初川普公布對等關稅之後,在彼此對等報復行動中,中美之間的關稅上升到超過100%以上,5月初中美高層官員在瑞士談判,達成的所謂「日內瓦協議」,雙方降低關稅、回到對等關稅前的狀態。惟之後又因美國對中更嚴厲的科技管制措施、及對中國留學生的排斥政策,中國以卡住稀土出口回報,最後兩國元首通話,鋪陳之後的倫敦談判達成新的「框架」共識。
目前談判的細節內容尚未全部公開,照川普的發文聲稱「所有磁鐵,以及任何必要的稀土,將由中國預先供應。同樣地,我們也會按照協議向中國供應〔產品〕,包括讓中國學生使用我們的大學和學院。」「我們正在徵收〔中國〕55%關稅,而中國只徵10%。」中方則表示中國同意暫時恢復稀土出口許可,但限制條件和審批流程仍需進一步協商等。
從倫敦會談與其結論可看到幾個重點:一個是中美只是短暫休兵、沒有長期和平可言,一切視後續的談判與協商而定;再來是關稅與稅率高低不再是重點,中美的角力、談判與關注重點,幾乎完全移轉到「稀土與晶片的戰爭」上;最後是雙方都頗有以時間換取空間、它日再戰的味道。
川普說中國稀土會對美國開放供應,只講了部份事實,那句「所有磁鐵,以及任何必要的稀土,將由中國預先供應」,似乎稀土的供應沒有限制;但實情上是稀土的出口還是受嚴格管制、需要官方審批,同時,要求申請者要附要求企業提交包括詳細的生產資料、客戶名單與最終用途等敏感商業資訊;更重要的是:中方對稀土出口許可證設下六個月期限。
因此,中國還是把稀土出口管制緊緊抓在手上,用這個要換美國放寬科技管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就說,若中國加速出口關鍵金屬,美方將解除部分科技出口限制。至於能換到那些管制放寬,較肯定的是近期才施加的晶片設計軟體(EDA)、飛機引擎零件、乙烷和核能材料等管制可望取消,但更早就施加以晶片為主的科技管制是否會放寬,則視雙方後續談判而定。
不過,對中國而言,4月對等關稅公布後開始對稀土實施嚴格的出口,算是正式把稀土「武器化」,而且顯然是「威力強大、效果良好」,至少讓美國再上談判桌、同時取消近期對中實施的科技與出口管制。不過,中國想藉此讓美國放寬甚至取消過去幾年的晶片管制措施的可能性不大,頂多減少或遏止美方祭出新的管制措施。
至於雙方的關稅稅率,可能暫時「止步於此」、不會有太大的調整。川普說美國對中課55%關稅、中國對美課10%關稅,看似乎美國大占上風,實際未必如此,川普的55%稅率是把7年前對部份中國產品最高加徵25%關稅,加上今年加徵20%的「芬太尼關稅」、及10%各國都被課的對等關稅,全部相加後得到的數字。
(相關報導: 美中倫敦談判,北京做出「勒索式讓步」:稀土供應鏈僅暫時解封,川普為何只換到「短期飯票」 | 更多文章 )
不過中國歷次的報復關稅與措施仍持續存在,例如芬太尼關稅讓中國對美國許多農產品加徵10-15%關稅,7年前中國也對美商品有加徵關稅。依照美國研究單位的估算,美對中平均關稅為51.1%,中國對美是32.6%,雖然中國被課的稅率還是較高,但差距不是55%與10%距離,接下去的談判中方還是會要求取消芬太尼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