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政府2018年發起對中貿易與科技戰爭以來,美國戰略圍堵逐步升級,涵蓋關稅、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與技術斷供,針對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民用航空與機器人等關鍵領域層層施壓。這場行動打著「保障國家安全與科技領先」旗號,實際上卻日益演變為一場對產業鏈與全球市場結構具有深遠衝擊的系統性制約。
但在圍堵多年之後,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這樣的封鎖戰略極可能是一場長期性的戰略誤判。它雖短期內造成中國技術企業受挫,卻也倒逼對手痛定思痛、投入巨大國力重建自主體系。若無同步強化本土產業實力,美方僅靠「他國不能有」的防堵邏輯,不但可能無法維持自身優勢,甚至反而助長對手快速脫鉤與自立,最終重塑全球科技版圖。
在半導體產業,美國封鎖策略集中在禁止EUV設備、先進製程EDA軟體與高階晶片出口中國,打擊華為與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但中國的回應並非純防禦,而是系統性重整產業鏈。2025年,深圳新凱來半導體宣布其14奈米蝕刻與沉積設備達量產規模,並正進軍12吋製程段落。儘管技術仍與荷蘭艾斯摩爾存在差距,但「不依賴美歐設備」的底線能力,已逐步成形。
這樣的替代性發展,若持續進行五到十年,不僅可能改變中國自給率結構,更將在全球市場中產生新的競爭價格與技術供應體系,對美國原本以高價值、高門檻維繫的技術壟斷形成威脅。
民用航空領域亦呈現類似走勢。中國商飛主導的C919客機原依賴美國通用電氣與霍尼韋爾提供航電與引擎系統,但在美方出口審查後,中方反向加快國產替代。截至2025年,中國商飛已在國內20餘條航線部署C919,並取得中東與東南亞首波預購訂單。外界原預期中國航空工業將因技術封鎖停滯,但事實卻顯示中國反而強化對飛控、航電、維修體系的全鏈整合,正在複製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邏輯。
美方原意是凍結對手市場化進程,但長期看來,這種戰略反而加快了中國從「組裝大國」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轉型,其結構韌性遠勝以往。
人工智慧更顯示出美國戰略封鎖的侷限。美方以管制輝達高階晶片為主軸,期望遏制中國大模型訓練能力。中國企業如深言科技(DeepSeek)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則繞道而行,發展中算力、大數據、高效率模型,自主開發中文語言大模型並開源共享。2025年,深言開源模型不僅在中國市場取得主導地位,亦被多個金磚國家與東南亞新興市場採用,對美歐AI產品在這些區域主導地位產生潛在威脅。
這不只是演算法之爭,更是治理邏輯之爭。中國以開源策略打造「非美數位生態」,透過技術民主化降低對外依賴,同時將自身標準輸出至第三世界。長遠來看,美國若仍堅持以封鎖代替競爭,恐將失去全球數位治理部分主導權。
機器人產業亦不例外。美國技術雖領先,但產品昂貴、商業應用有限;反觀中國企業如宇樹科技、傅利葉智能,受益於政策補貼與應用場景支援,已在製造、物流、醫療等領域推動量產型人形機器人。這種「中速進化+場景密度」成長方式,使中國在低中階市場取得主導地位,甚至開始對外出口。封鎖美技雖短暫阻斷其升級速度,卻也清楚地促成了中國對「自主可控」的產業文化與政策制度定型。
事實上,封鎖不是戰略,只是一種戰術延遲。若封鎖不能與本土能力提升並進,最終只會強化對手的危機感與國家動員能力,使之轉向長期自主化工程,甚至孕育出不同技術體系與標準框架。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這種行為已由貿易手段變質為戰略錯判的成本疊加。
2025年4月,《經濟學人》即以〈這可能讓中國更強大〉為封面,直指美方科技戰略如無自我補強,僅憑外部懲罰與斷供,不但難以削弱對手,反而激發其動員整個國家機器加速升級。
對台灣而言,這場美中競爭不只是技術之爭,更是一場供應鏈主導權與制度路徑的再分配過程。過早全面綁入單邊封鎖體系、放棄與新興市場互動空間,恐非明智選擇。唯有建立本土技術韌性、拓展多邊市場戰略,並在制度上維持技術中立與調整彈性,台灣方能在長期賽局中不墜風險、穩居關鍵。 (相關報導: 張登及觀點:升級版川普與2025年美中關係─持久戰或儘速致勝?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資深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