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雄觀點:賴清德「親美仇中」台灣人民將成最大犧牲者?

2025-06-12 06:40
韓國總統李在明拋棄意識形態包袱,轉向「戰術性站隊、戰略性自主」的外交模式,相對之下民進黨政府固守「親美仇中」立場,不僅軍購擴張、挑釁對岸,更導致協商破裂、和平無門。(資料照,張曜麟攝)

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的外交轉向引發東亞格局新思考,這位曾以「親中反美」著稱的政治人物,近期提出「務實外交」理念,主張在美中博弈中保持戰略平衡,將韓美同盟定位為「合作平臺」而非「意識形態枷鎖」。此一轉向恰似一面照妖鏡,映照出臺灣民進黨政府「親美仇中」政策的致命盲區,當韓國選擇拆解意識形態桎梏時,臺灣卻主動給自己套上戰爭的絞索。

李在明的政策轉型絕非政治投機,而是基於朝鮮半島地緣現實的清醒認知。在朝鮮核威脅未解的背景下,李在明既維持韓美軍事同盟的威懾力,又拒絕加入美日韓反中軍事集團。今年5月韓中貿易額突破390億美元(占韓外貿總額28.7%),使其清醒認識到: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無異于經濟自殺。李在明政府將美日安保條約與韓美同盟切割處理,在半導體供應鏈重組中既配合美國技術管制,又保留與中國合作的彈性空間。面對朝鮮導彈試射頻發,韓國國防白皮書(2025)刪除「朝鮮是敵人」表述,建西海軍事熱線。這種「對抗中求共存」的危機管理機制,正是避免擦槍走火的關鍵設計。這種「戰術性站隊、戰略性自主」的微操,恰是台灣民進黨政府最匱乏的政治智慧。

民進黨政府在2024年編列6000億新臺幣軍購預算(GDP占比2.5%),更在澎湖部署美制岸基魚叉導彈。這種將臺灣武裝成「東亞火藥桶」的做法,是直接挑釁對岸。當美軍特種部隊以「協訓」名義進駐台東,實則將臺灣推前為中美衝突的戰場前沿。民進黨操弄「抗中保台」意識形態,導致兩岸協商機制全面癱瘓。對比韓國保留開城工業園、金剛山旅遊等朝韓合作項目,臺灣連金門漁船事件都拒絕談判。當李在明呼籲「不要讓歷史問題綁架未來」時,民進黨卻在炒作「海峽中線」幻象,這種政治豪賭正在點燃武統倒計時。

從歷史反復驗證,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法則,從來不是選邊站隊,而是成為不可或缺的平衡支點。李在明務實地將韓美同盟從「神主牌」降格為「工具箱」,恰是為韓國贏得戰略迴旋空間;而民進黨將臺灣綁上美國戰車的政治狂熱,正在把寶島變成太平洋版的「加沙地帶」。當韓國總統府青瓦台的外交官們徹夜推演危機預案時,民進黨的政客們卻沉溺在「美國會保衛臺灣」的童話裡,這不僅是政治幼稚,更是對臺灣2300萬生命的犯罪。台海的和平密碼不在華盛頓的承諾裡,而在北京與臺北的對話桌上。拒絕成為棋子,方能避免淪為棋盤。

美國對台灣從來只是敲詐勒索,不斷地推銷戰爭威脅及販賣武器,把台灣當成與中國戰場前緣,2025年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高調宣稱「美國將戰鬥並取得勝利以保衛台灣」,試圖以「威懾中國」的豪言掩蓋政策矛盾。然而,此說法與前總統川普「要求盟友支付保護費」的言論形成荒誕對比,更暴露美國長期以來「口惠而實不至」的戰略本質:以「和平」為名行「謀利」之實,通過誇大戰爭威脅綁架盟友、推動軍售,最終將地區安全淪為資本遊戲的籌碼。
(相關報導: 風評:民進黨不需要法律 更多文章

香格里拉對話會本為和平而生,卻遭美國扭曲為軍售伸展台。當戰爭販子披上和平外衣,世界更需擦亮雙眼,真正的威脅非源於崛起的大國,而在於美國霸權的貪婪與虛偽。過去五年,美國對台軍售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僅2024年即簽署包括F-16V戰機升級、反艦導彈在內的數十億美元訂單。赫塞斯演講後,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股價應聲上漲,印證「戰爭敘事」與資本市場的共生關係。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