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獨立記者」朱淑娟在《風傳媒》發表專欄文章〈2起自辦重劃灌人頭被起訴,高市府繼續包庇施工〉,指稱高雄市大樹區82期與84期的自辦市地重劃案涉及「灌人頭」、「違法施工」等問題,並批評市府包庇開發。該文處處以偏概全、錯誤百出,將個別個案刻意渲染為制度性弊端,對市政推動與居民參與極為不公。
對此,我已於同月發表投書〈對「高市府包庇重劃施工」一文的不同意見書〉,以在地親身經驗為依據,逐一釐清文中諸多失實指控。身為高雄大樹人,我對家鄉發展歷程瞭若指掌,也深知多數鄉親對市地重劃的期待與參與熱情,並非一句「炒地皮」就能簡單抹煞。
然而,令人更加錯愕的是,朱淑娟竟將其於專欄中所述,尚未經舉證的指控進一步擴寫為新書內容。根據其即將出版的新書《洪箱與土地正義》簡介,書中記述一位已故苗栗社運人士洪箱,在過去16年間於全台多地投入土地與環境正義的行動。荒謬的是,書中竟也牽扯到我所熟知的高雄大樹,聲稱洪箱曾參與或聲援當地土地爭議。
但作為在地居民,我們從未聽聞「洪箱」此人曾與大樹有任何接觸。據了解,她生前並未踏足大樹,更未曾針對大樹的重劃議題發表任何意見。將其納入為「追求大樹土地正義」的代表人物,實屬張冠李戴、牽強附會,不僅是對已故者的誤用,更是對地方記憶與真實的踐踏。
新聞報導的基本倫理在於求真,出版書籍更應經得起事實與時間的檢驗。朱淑娟既自稱「獨立記者」,理應恪守查證與中立原則,而非以主觀意識編排「劇本」,將地方故事挪用為自我敘述的素材。若處處從己身立場出發,抹黑政策、醜化重劃,無視地方多數民眾的心聲,這樣的「正義」究竟是為誰而說?
地方發展本可討論,政策亦應受監督。但若反開發已演變為一門聲量經濟,淪為特定圈子的政治表演與話語壟斷工具,那麼支持建設、期盼改善生活環境的多數在地居民,其聲音將被誰聽見?在地人的立場,難道注定只能被漠視、甚至被扭曲?
我們所期盼的從來不是空泛標語,而是誠實且深入的公共對話。若出版者與媒體平台僅為流量與銷售放任不實資訊流通,終將破壞社會對新聞與出版的基本信任。
至於這本強行將高雄大樹納入、虛實混淆的新書內容,是否真能贏得市場與公信?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服務業
(相關報導:
還我土地正義!林園中汕段不利耕作土地 林岱樺:應納入產業園區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