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卻不買房,德國過半居民為何願作無殼蝸牛?比起結婚置產,德國人更重視這項生活價值

2019-11-26 16:38

? 人氣

德國人不買房、不結婚的「成家條件」,讓許多台灣人大開眼界(圖/Unsplash)

德國人不買房、不結婚的「成家條件」,讓許多台灣人大開眼界(圖/Unsplash)

家庭是人類生命的源頭、成長的根基,更是多數人最溫暖的歸宿。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成家」漸漸開始成為親朋好友間茶餘飯後的話題。對許多台灣人來說,被「催婚」似乎是25歲後必經過程。但當鏡頭切換到德國,我們往往會驚訝發現,德國人對成家的定義和台灣人真的很不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婚姻不是成家必要條件

德國聯邦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1950年約有75萬人登記結婚,到2013年只剩約37萬人,新婚人數下滑將近一半。儘管近幾年數據有稍微提升,2018年的統計數據回彈至45萬人,但仍與過往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德國結婚率下滑是不爭的事實。

「登記結婚只是額外的形式,辦離婚反而既麻煩又貴。」

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人們對於未婚同居、甚至生小孩的情況普遍抱持接納態度。越來越多德國人認為「婚姻」並非維持雙方關係的必要條件;且非婚子女出生後享有的福利也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良好的社會福利更提高了同居不婚的比例(單親家長也能申請到許多社會福利與補助)。

而雖說在婚姻關係之下,也可以以配偶身分省下稅務並享有特定福利,但有結就有離,德國人更畏懼「離婚」的法律規定:離婚不僅程序繁瑣,訴訟費、開庭費和律師費更是所費不貲,大多數男方還得負擔昂貴的贍養費。

筆者簡單訪問了幾位德國朋友,他們普遍表示,的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登記為「同居人(zusammenlebend)」而非「已婚(verheiratet)」。這不僅僅是因為同居已是普及現象,更是因為不論結婚、離婚,都是一筆額外開銷,許多人認為根本無此必要庸人自擾。

當然,選擇踏入婚姻的也不在少數。一位已有穩定伴侶關係的友人便表示:「未來某天我一定會結婚,但在這之前我必須存錢,為舉行婚禮和進入家庭做好準備;而且以夫妻的名義可以共同分擔並減免稅務,對我來說是比登記為同居人更好的選擇。」更有一位友人已經計劃好在研究所畢業後舉行婚禮。

過半數家庭長期租房,買房置產也非必要

在已開發國家中,德國的「租房文化」及其制度堪稱奇蹟。德國只有45%的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子,剩下的55%選擇長期租房。

許多人看到這都會想:這肯定是因為房價過高!但其實,德國「只租不買」的房市現象並不是源於過高的房價;相反的,德國房價普遍不高,很多家庭都擁有足夠資金買房。真正讓他們不急於一圓「買房夢」的原因,是工作需求。

在德國,除非是公務員,否則一般勞動者在市場上流動相對頻繁;加上城際間交通也不如台灣來的便捷與快速,種種原因交織之下,讓德國人普遍擁有「與其被房子綁死,不如享受搬家過程和環境變化新鮮感」的想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