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打破「身份政治」,柯文哲的勝利方程式

2018-09-27 06:4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跳脫「身份政治」的框限,得以超越藍綠。圖為國民黨中央委員王致雅簽署「柯P認同卡)。(柯文哲辦公室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跳脫「身份政治」的框限,得以超越藍綠。圖為國民黨中央委員王致雅簽署「柯P認同卡)。(柯文哲辦公室提供)

最近法蘭西斯.福山的新書《Identity》(簡中版翻譯為《身份》)將要上市,在一篇預告本書內容的文章中,他提出「身份政治」已經成為當今西方政治運作的主流。民主社會正斷裂為按照日益狹窄身份劃分的碎片,若自由民主制國家,不能妥善應對這個潮流,「它們將會使自己,以及整個世界陷入無盡衝突的厄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福山認為:

以前,「左翼政治以工人、工會、社會福利專案和再分配政策為核心;右翼則主要關心縮小政府規模,並發展私人產業。」

現在,「左派對構建範圍更廣的經濟平等的關注減弱了,轉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促進各個邊緣群體利益,如少數民族、移民、難民、婦女和LGBT群體;右翼將其核心使命重新定義為對傳統民族身份的愛國式維護,這種身份通常明顯是與種族、族裔或宗教相關。」這就是典型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為什麼能夠興起?福山給出兩個原因,一、人類對尊嚴的原始心靈渴求;二、全球化為身份政治提供條件。

法蘭西斯福山的新著《Identity》。
法蘭西斯福山的新著《Identity》。

全球化引發的經濟、社會急速變化使社會變得更多樣化,並產生了要求對原本被主流社會忽視的群體予以承認的要求。同時在全球化中,受到經濟分配極度不公的勞工階層或中產階級,希望找回往日的尊嚴。並且認為,他們不少權益都已經受到少數群體的侵犯。在美國,他們成為支撐右翼政黨和川普的新民粹民族主義者。

當然,全球化同樣促使台灣社會變得更多樣化,進入身份政治階段。統獨之爭就是最大身份政治現象,獨派以及年輕世代,在過去30年李、扁接力去中國化之下,只有「我(只)是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統派或者兩岸一中派,則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然後雙方無可妥協地糾結惡鬥。

臺灣的年輕人,在全球化之下,經濟權利被剝奪,窮的只剩下政治權利和「一張選票」。統一對他們而言,就是「被吞併和被打壓」,這樣連僅有的「尊嚴」都會被剝奪,當然要反抗求獨。所以對岸「惠台」政策的效果,是否能打動台灣年輕世代,值得觀察。

其它的身份政治之爭還有,挺同與反同、反核與擁核、廢死與反廢死,身份上前者自以為進步、政治正確,而視後者為保守、反動。也因此雙方演變成極度對立、矛盾。

2018年9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密蘇里州春田市(Springfield)一場群眾大會上對支持者講話(AP)
福山認為全球化為「身份(認同)政治」提供條件,在美國他們成為支撐右翼政黨和川普的新民粹民族主義者。(AP)

柯文哲到目前為止,還能保持成功(民調第一),就是他在身份政治環境下,避免將自己的「身份」定位下來,但願意和任何其他身份政治團體保持友好。當一再被質問他的「台灣價值」為何時,他總是技巧地迴避。因為這個問題到最後一定牽扯到身份認同。在遇到台灣人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柯說從小讀中國書,受中國文化影響,不直接回答「是」、或「不是」。

當被「正名」運動者攔阻,要求表態時,柯則強調,法治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人民(包括市長)有不被強迫政治表態的自由。柯說出「兩岸一家親」,但他不反獨,也不促統,而是主張兩岸「不爭」。時力雖然是激進獨派,柯還是在不涉及統、獨之下,去幫忙站台。

未來,只有像柯這樣跳脫身份政治(認同)的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靠所謂藍綠板塊想要爭天下,會越來越難。但是,柯文哲在這次市長選舉中,是否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其關鍵點也在於,他是否能成功打敗民粹化的身份政治,獨派-台灣人對他相對中間路線的挑戰和攻擊。

*作者為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