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白先勇《國葬》不宜編入教科書

2018-09-01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白先勇《國葬》缺乏懺悔意識,是這篇小說最大的敗筆。作者也進一步說明了其不宜列入教科書的三大理由。圖為白先勇。(資料照,甘岱民攝)

作者認為,白先勇《國葬》缺乏懺悔意識,是這篇小說最大的敗筆。作者也進一步說明了其不宜列入教科書的三大理由。圖為白先勇。(資料照,甘岱民攝)

白先勇《國葬》收入在《台北人》,且編入高中教科書。小說中藉著一級上將李浩然之葬禮,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的父親白崇禧,寫李浩然就是寫白崇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於白先勇《國葬》優點的文章已是車載斗量,但編入教科書並不合適,理由如下:

小說中李浩然是一級上將,國葬也以合乎他的身份方式進行,靈堂中除了總統的輓聯外,這兩副最顯眼:

廊廟足千秋決勝運籌徒恨黃巾猶

 漢賊不兩立孤忠大義豈容青史盡成灰

              章健敬輓 

關河百戰長留不朽勳名遽吹五丈秋風舉世同悲真俊傑

 邦國兩分忍見無窮災禍聞道霸陵夜獵何人願起故將軍

                    葉輝敬輓     

這是李將軍最得意的三員大將中的兩位所寫。第一副「豈容青史盡成灰」寫李將軍的功勞,不容被歷史抹滅。國府遷台,桂系全盤瓦解,在政治上也幾乎消失,是寫這些人的不平。

第二副「聞道霸陵夜獵何人願起故將軍」,用的是漢朝李廣的典故,李廣一度被解職,晚上打獵,遭到酒醉後的霸陵尉呵斥的故事。現實中白崇禧來台後投閒置散,在70餘高齡曾到花蓮打野豬,還因此受了傷。東山再起是不可能了,只是一個願望而已。

「遽吹五丈秋風舉世同悲真俊傑」用的是諸葛亮的典故,諸葛亮死於五丈原,作者將李浩然比作諸葛亮,可以說相當誇張,白崇禧在北伐抗戰屢有戰功,人稱「小諸葛」,但距離諸葛亮還差一大截。諸葛亮是丞相,即使不當丞相也是實際的執政者,白崇禧合乎這個身份嗎?在國府的權力結構中,當然有一定實力,但不可能像諸葛亮那樣身存身亡連繫著蜀國的命運。

況且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死於軍,死於五丈原,這不是說人人須學諸葛亮;但將白崇禧之病終比作諸葛亮之勞悴而死,這個比擬也太奇怪。

二二八事件後,國防部部長白崇禧抵達臺灣宣慰(善後)。(維基百科)
二二八事件後,國防部部長白崇禧抵達臺灣宣慰(善後)。(維基百科)

「國葬」是對國家有重大貢獻者的葬禮,白崇禧的貢獻無庸置疑,但抬高到執政者的高度就很不合適,這是我反對《國葬》編入教科書的第一個理由。

《國葬》一文充滿了國族的政治符碼,對國家有重大貢獻者,應受到最高的敬禮與記憶,但這裡的敬禮是廣大民眾的內在心聲?還是只存在於少數人心中或者作者主觀的想像?反對編入教科書的第二個理由:不接地氣。

陳誠副總統1965年逝世,早白崇禧一年,據稱有四十萬眾恭送靈柩,沿途農民設案路祭的不計其數,當然這中間有官方的動員,但民眾卻不是官方找來的,民眾在土地改革中得到好處借此表示感念,這說明一個道理,不管陳誠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他已和這塊土地有了深刻的連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同樣的,不管兩蔣的評價如何,他們盛大的出殯,亦作如是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