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打破低薪困境,強制上市櫃公司公布薪資?

2018-07-19 07:30

? 人氣

十多年的低薪困境,一直是台灣社會的痛,但整體大環境其實已較過去更有打破困境之利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十多年的低薪困境,一直是台灣社會的痛,但整體大環境其實已較過去更有打破困境之利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金管會決定明年起,強制所有上市櫃公司公布員工薪資,理由是希望藉此打破低薪困境。坦白說,金管會這種作法並不足取,而且即使對改善低薪有效益,也是微不足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金管會的規定,明年起全體上市櫃公司都將申報「非擔任主管職務全時員工」薪資資訊,包括平均員工福利費用、員工薪資平均數、中位數、同產業公司;此外,薪資月薪低於4萬元、或年薪平均未達50萬元的企業,及公司EPS較前一年增加,員工反而減薪者,都必須特別說明。

這種公布上市櫃企業員工平均薪資「供外界參照」的方式,其實之前就在立委要求下已實施,但主要是公布前50名與後50名,而且後50名的公司名稱不顯現「去識別化」。這次強制要求全部公司公布員工平均薪資,則是不論排名前後、表現好壞,公司名稱都要揭露。

依照主管單位的說法,強制公布是要「透過市場力量,促使上市櫃公司薪資合理化」,「透過社會監督的力量讓上市櫃公司薪資透明化」,甚至對給薪低於平均水準的理由合理與否,也是「交由外界自行判斷」。

用白話文來講,其實金管會是要藉著強制上市櫃公司公開員工平均薪資,讓薪資太低的公司,在社會的「鞭策」下,而有「向上提升」、為員工加薪的壓力。不論這種方式的效果如何,以幾近民粹方式、藉著羞辱低薪企業來壓迫企業調薪,都難稱是「正道」。

因為,每家公司所處的產業、在產業中所處的位階不同,給員工的薪資必然相異,傳統產業企業給薪基本上是難與科技企業比肩,也很難與金融機構相比;龍頭公司、大型企業,基本上給薪也是高於一般中小型公司;某些產業可能因產業性質、離尖峰明顯且差距大,用的鐘點工時員工較多,最後呈現的薪資也會是天差地遠。

以櫃買中心公布的去年薪資排名而言,火紅的生技產業又是龍頭的浩鼎,平均年薪390.2萬,科技產業的群聯、原相平均年薪也接近250萬;但墊底的觀光產業公司,年薪只有23.73萬,其它百貨、零售等屬於較低端的服務業公司,也只能在30萬元左右打轉。

如果依照蔡政府的說法,執政以來2年低薪情況已有改善,例如主計總處日前發布5月的薪資數據,全體受僱員工平均月薪為新台幣4萬874元,年增2.48%,已連續半年增幅逾2%,且單月與前5月年增幅均創近18年新高;主計總處還特別說「研判廠商調薪已轉趨積極」。如果「錢景」如此樂觀,政府是否有必要用這種既有爭議、效果又可能低的方式,來打破低薪困境呢?

事實上,台灣要打破18年實質薪資停滯的低薪困境,蔡政府是最有機會達成,因此整體環境算是處於近20年最佳狀況。過去台灣的薪資何況,很重要的原因是2001年後中國加入WTO,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後,「要素所得均衡化」因素,加上大部份台灣企業升級少且慢,造成台灣薪資被中國龐大的廉價勞工拖住難以提升。

不過,十多年的快速成長,中國許多省市的基本工資動輒上調兩位數,現在沿海與一線城市的平均工資早已與台灣接近,甚至中高階主管級的給薪還遠高於台灣,純以勞動市場看,絆住台灣薪資上揚的「要素所得均衡化」因素已小或接近消失,情勢甚至反轉為對岸越來越能以高薪來台挖角。

而就內部而言,戰後嬰兒潮後段班的受雇者逐漸退休,但因少子化每年勞動力市場增加人數已遠少於過往,要消化市場新增的勞動力較過去簡單─這點看國內幾家大型公營事業,因應員工退休潮高峰而大舉徵才就可知,國內失業率可以在景氣不見熱絡、投資仍低檔時下降,原因即在此。

因此,對台灣而言,其實打破低薪困境的大環境遠較過去有利,只要政府搞好投資環境、提升民間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出來,薪資更有上漲壓力,打破低薪困境就有希望。那些要上市櫃公司公布薪資、靠公務員調薪說要「帶動」、不顧現實的年年調高基本貿、甚至想訂法規定盈餘分配員工等方式,效果可議甚至全無、後遺症又嚴重,就少提點吧。

真正的重點在:政府真的鼓勵帶動了民間投資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