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榮光的代價─台積電

2022-05-17 07:20

? 人氣

榮光的代價─台積電。(顏麟宇攝)

榮光的代價─台積電。(顏麟宇攝)

本期《新新聞》的封面故事,以《榮光的代價》為題討論台積電為台灣帶來榮光之餘,引發的各種問題、隱憂、甚至風險,在舉國、甚至普世盡是對台積電的肯定、讚美聲中,算是一個空谷足音,其指出的問題與風險更值得政府與政策制定者深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台灣現有的百萬企業中,台積電是毫無爭議的「今之王者」,而且不僅放眼國內,即使放眼全球,也少有能與其匹敵者:在半導體尖端技術上領先群倫,連昔日的半導體巨擘英特爾亦甘拜下風,市值挺進全球前10大,而且在去年短短1年中就從23名進到前10名;在中美科技戰、地緣政治角力中,台積電意外成為(張忠謀所說的)「兵家必爭之地」,美日歐都爭相爭取台積電前往投資設廠。

在台灣島內,台積電更是一枝獨秀,其它企業都被「拽到幾條街外」─它是畢業生最嚮往加入的企業、其它企業只能「撿台積電挑剩的人」,連續多年都是出口冠軍,一家企業在台股的占比就達3成,半導體出口已占全台出口近4成、占GDP比重近2成,而如所有人都知道的:台積電是其第一大的要角。在南部投資先進製程的5奈米、3奈米廠,就帶動週遭投資7、8千億元…護國神山之譽當之無愧。

不過,那句貨幣學派祖宗傅利曼最愛說的老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此亦無例外,台積電為台灣產業、經濟帶來龐大效益的同時,台灣當然也有付出代價,這些或許都是原本就應該付出代價,怕的是有些代價過於「隱形」,讓人難以查覺而未計入,因所過份高估效益。

傳統環保與民間都會反對所謂「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對亮麗尖端的科技產業則接受歡迎,但實際上半導體雖然不是高污染、但肯定是高耗能產業,而且越是尖端製程、耗費的資源(水、電)越是鉅大。

幾年前台積電打造五奈米廠時,經媒體報導外界才知道單單一座五奈米廠,用電量就超過整個東部用電;到三奈米時代,則是一座三奈米廠用電就超過整個台南市的民生用電…報導根據台積電資料點出:「 2020年台南五奈米廠開始量產後,用電量暴增至155.58億度,佔全台6%,相當於一個首都台北市的用電量」。而且在台積電持續精進、領先全球提升尖端製程後,用電量也要持續跳升:「2028年恐怕一年就要吃掉大約449.58億度,佔台灣整體電力約13%。一名電力人士驚呼「相當於3座核三機組、中火10部火力機組火力全開都不夠用」

用水的情況雷同,也是越先進製程用水量越多,每隔二、三年就鬧一次水荒的台灣,是否有能力持續支應?如供水不足又必須充份供應半導體用水,最後必然是從農業或民生用水中擠出來。其它如人才方面,台積電強大的吸引力,讓其它企業、產業苦於尋才不易。

其實,台灣這種在經濟與產業上,幾近「獨沽一味」的作法,早就引起國外專業與財經專業媒體的討論與質疑;去年《彭博商業周刊》就引述學者的研究指出,台灣過份依賴半導體(主要是台積電)有引發「荷蘭病」的風險─以白話文來講,其意是指台灣半導體吸盡太多資源,讓其它所有產業都變弱,最後反而對整體經濟不利,甚至情勢一旦有變、半導體強勢不再,影響又更大了。

而台灣現在的情況與要走的路,庶幾近矣!台積電(或半導體)確實對經濟貢獻卓著,但與此同時,其消耗的全台資源也是驚人的,而直接受惠的員工、股東比重卻低(台積電外資居多數)。綜合而言,台積電有如以強大的「吸星大法」,把許多資源都吸取為其所用;台積電可以如此是其本事,但站在政府規劃政策的立場,卻該有一定的風險意識,是否該繼續加碼,還是設法多分散一點風險,應該是不證自明的吧。

《新新聞》逆風專題-護國群山榮光的代價
《新新聞》逆風專題-護國群山榮光的代價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