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瑞專文:京都─刀與火的回聲

2022-05-17 05:10

? 人氣

平安京復元模型圖(名古屋太郎/維基百科)

平安京復元模型圖(名古屋太郎/維基百科)

所有歷史學研究者幾乎都有這樣的共識:在所有他可以知覺到的事物之中,沒有一種是他不能設想用來作為某個問題的證據的。在此之前,他要獲得擴大歷史知識,就必須有先行研究或通讀羣書的實力,將那些往往被忽視的或習以為常的刻板事實,再次整編和闡述建構出有自己特色的歷史觀。正如馬羅《論歷史知識》指出,「在沒有遇到好奇勤奮的歷史學家之前,文獻資料本身並不存在。」這句話意味著歷史學家肩負的任務,他就必須調動和運用各種相關專書,檢視是否達到理想的設定,如果想吸引大眾讀者閱讀,他還得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呈現出來,否則只能落得孤芳自賞的境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眾所周知,在日本出版界,向來有出版歷史著述的傳統及市場,無論是大出版社或自費出版品,它們都是歷史著述最大的推動者,尤其二戰後日本歷史學潮流的發展強烈形塑著普通讀者的歷史觀。換句話說,當時的歷史著述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從其信仰的政治意識形態出發,積極捍衛和傳播自己的歷史論述。以二戰後馬克思主義史學為例,他們藉由《歷史學家如何看待天皇制》這個核心議題,旨在向固若金湯的皇國史觀發出挑戰,在那之後,講座和勞農派的對峙,又引起人們對於日本近代經濟史和政治史的關注。此外,在日本古代史、中世史、近世史耕耘甚深的北山茂夫、奈良本辰也、林屋辰三郎等京都學派的學者,以嶄新的視野挖掘和建構「京都」的歷史。在這股力量推動下,進入五○年代,歷史學、文獻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美術史、考古學和文學史等領域都取得很大的成果。

隨著跨領域學術研究的刺激,實證主義歷史學以堅實的史料研究和邏輯論證,衝擊著馬克思歷史學的學術觀點,其中以安良城盛昭(日本中世.近世)的論文〈太閣檢地之歷史前提〉最具震撼性,進而引起兩派的攻防論戰,儘管最後沒得出共識,卻促成「歷史研究會」以「對戰後歷史學方法的省思」主題,進行深切的討論,近世的研究者開始蒐集史料,實證豐臣秀吉在日本全國推行的檢地的措施(農地〔山林除外〕的測量及收穫量調查)。這個新銳而開創性的歷史觀點,激發中世史中「領主制論」和「非領主論」的論戰。在領主制論者看來,在地領主和下人.所從的關係,領主和其支配隸屬農民的關係,即為社會的基礎,而所謂在地領主即出身偏僻農村的人(武士),這些人與王朝對抗,武家政權因而奠定下來。另一方面,在非領主制論者認為,莊園的支配者為權貴階級,亦即貴族、寺院神社、武家和農民之間,是自上而下的支配關係,在地領主的作用不大,在只為求安穩生活的農民眼中,他們是施展暴力干涉的冷血武士,並非與王朝對抗的英雄,他們以暴力屠殺為業,以武力為才藝表演的集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