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急,減碳也很急!台灣2024年起徵收碳費, KPMG黃正忠:一定要從徹底盤查排放做起

2022-05-10 11:41

? 人氣

極端氣候越發強烈,減碳成為勢不可擋的議題(圖/Pixabay)

極端氣候越發強烈,減碳成為勢不可擋的議題(圖/Pixabay)

風傳媒2022趨勢論壇《零碳新經濟》5/27同步線上直播

https://events.storm.mg/campaign/2022SMCF_2/

從關稅貿易戰互不相讓,到選擇支持俄羅斯或是烏克蘭,全球各國似乎總是立場歧異,難得一見的共識,可能只剩下減碳。2021年底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國際高峰會(COP26),各國代表罕見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要求於下次峰會前,各國需要提交至2050年的長期低碳發展策略規劃,同時明確要求各國逐步降低使用燃煤與淘汰化石燃料補貼;另一方面,峰會並決議要在2030年前,強化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量,並完成制訂國際碳市場規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何讓減碳不再只是口號?歐盟動作最快。去年七月,歐盟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針對鋁、鋼鐵、肥料、水泥和電力等五大類對象提出管制,未來三年將是過渡期,每季廠商需提出報告書,揭露產品的碳含量與進口歐盟數量,及在原產地已經支付的碳價明細;自2026年起,進口商必須購買憑證,做為進口產品排碳的費用,價格依照歐盟每週平均拍賣價格而定。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台灣排放量高居世界第22 減碳壓力沈重

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達366百萬噸,高居全世界第22名,減碳進程的壓力可想而知;同時,製造業占我國GDP也高達36%之多。歐盟開第一槍、對產業未來勢必發生重大影響,台灣交功課的進度,這次非趕上國際不可。

然而,無論成本高低,最終對排碳徵收「費用」或「稅金」,對業界而言都是一筆額外開銷,新制究竟將如何收取這筆費用?台商能否吃得消成本壓力?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強調:「世界腳步已經加快,這是退無可退的挑戰,價值鏈裡的每個人都要承擔。」

十多年來,黃正忠在國內奔走、呼籲產官學界正視國際減碳進程,堪稱是台灣最熟悉減碳收費議題的專家之一。他以實例解釋,為何碳價格可能節節高升。黃正忠指出,2021年全球天災造成的財務損失達2,800億美元、其中43%有保險理賠,是歷年來次高紀錄,可見極端氣候的傷害與日俱增。而災難擴大、頻率提高,就表示碳排放沒被控制,對全人類的外部成本越來越大。「這時候,碳價當然要漲!」黃正忠說,畢竟,當排碳者造成氣候異常、環境損失,價值鏈的所有成員就得一起負擔成本,這是以價制量的基本概念。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

近半國家收碳稅 新加坡5年內要加稅10倍

黃正忠解釋,目前全球各國對排碳定價的機制,大致可分為三種做法:首先是碳稅,在61國裡頭有多達35國採用此法,黃正忠解釋,相關國家計算碳稅機制較為簡單,就是把歷年氣候災難的損害金額平均計算,便可大致得出徵收金額。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岐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