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是台灣人一年一度的重要時刻,許多人會趁著假期尋親訪友,問候彼此。但你知道嗎?有些時候,親友介紹的消息其實是被精心包裝的騙局,根本不是寶貴的投資機會。
台灣高等法院金融專庭庭長邱忠義出席風傳媒2025《反詐新戰術》論壇時指出,國人因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廣為宣傳防範,對於一般詐騙的手法越來越熟悉,但是吸金型態的詐騙因為常常以民眾人脈為傳播管道,仍然大行其道,而且一旦東窗事發,涉案金額往往特別巨大,令民眾家破人亡。
「一般的詐騙集團,通常利用現金交付或ATM匯款,名目是假投資、假檢警,或是網購交易,涉案金額多在幾萬元或數百萬元內;這些手法,目前可以透過AI鷹眼、爬蟲加以取締。但是詐騙集團利用親友彼此間的信任,誘導被害者參與投資理財,這種吸金案件動輒幾十億起跳,堪稱天文數字!」邱忠義強調。

邱忠義歷年來已經參與審理多起吸金詐騙。對類似案件涉案金額和受害人數量之多,邱忠義感慨萬千。他解釋,吸金詐騙最常透過熟人、可信任的長輩或金融專員推薦,以投資某些標的、新產品或工廠為誘餌,吸引受害者分批投入巨額資金;這類騙局往往提供明顯不合理的高額報酬率,例如每月10%至18%的超高利息,加上豐富的禮品,讓受害者在初期獲利之後,不僅會加碼投資,還會主動介紹親友加入,「受害人也變成加害人」,甚至出任詐騙集團地區辦公室負責人,從此讓吸金範圍迅速擴大,更多人深陷其中。
邱忠義提醒,「詐騙集團為了取信於你,有時找來律師、會計師背書,甚至安排參觀工廠,開說明會介紹產品,或是大動作辦考察團,出國讓你『眼見為憑』,但這些都是騙局的一環!」邱忠義分析,無論律師、會計師,專業人士出席活動並收取簽證費,只是確認某些特定文件是否合乎法律程序和財報審計原則,他們決不是保證投資報酬率可以達到宣傳的高水準。此外,看似真實的辦公室、生產線,往往只是「日租工廠」,就像攝影棚搭起的臨時場景,一開始就是設計好的假象,要讓受害者深信不疑。
從提領現金到購買虛擬貨幣,偵辦詐騙難度大升級
邱忠義提醒,國內雖然不常見吸金詐騙案例,但每當事件爆發,受害者涵蓋範圍往往相當廣泛,成員從普通民眾到高級知識分子不一而足,而且資金鏈斷裂後,籌劃整起事件、安排分工的主嫌們往往早已逃之夭夭,讓無意間成為詐騙「種子教官」的受害者們留下當代罪羔羊,邱忠義感嘆說:「許多吸金詐騙案的『處長』或是『經理』,他們是被告,但他們也有大筆金額被騙、也是被害人,錢收不回來,還要面臨法律追訴和親友求償,可說是加倍的痛苦!」
吸金詐騙案規模往往高達數十億台幣,資金規模如此龐大,查緝往往陷入困境?邱忠義解釋,詐騙集團通常會要求受害者交付現金,檢警因此很難追蹤金流、也難以證明受害規模;歹徒近年來還會將收到的贓款快速購買虛擬貨幣,讓警察、司法機關更難以追查。許多詐騙說辭更以各種「保管費」或「出金手續費」榨取資金,最終被害人求償無門,除了面臨巨大的金錢損失,也失去親友的信任,甚至造成家庭關係破裂。
提高警覺 防範詐騙

「正義女神蒙著雙眼,象徵著公平公正,可是現在的法官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把證據看清楚」邱忠義直言,面對新型的詐騙手法,民眾經常處於高度風險之中,千萬不能再被蒙蔽雙眼,要保持高度警惕,絕對不要輕信世上有豐厚回報的投資項目,只等著自己參與;其次,民眾也務必多注意家人的言行,留心最近有無聽聞投資計劃,許多人家中有長期受騙的高知識份子,卻毫無警覺,直到警方直接介入提醒,仍不願相信自己受騙。「多與家人、朋友溝通,這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最好方法」,邱忠義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詐騙集團利用人們的貪慾與感情,犯罪手段不斷翻新,提高警覺,了解詐騙模式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切勿盲目跟風,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