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中觀點:烏俄衝突與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2022-03-11 07:10

? 人氣

2022年3月9日,守衛基輔的烏克蘭士兵扛著反戰車飛彈。(美聯社)

2022年3月9日,守衛基輔的烏克蘭士兵扛著反戰車飛彈。(美聯社)

在烏俄衝突爆發之際,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3月1日發表自就任以來的第一份國情咨文演講,希冀獲得美國民眾對於烏克蘭的情感支持,同時推動國內的各項計畫與建設。在發言支持烏克蘭、譴責俄羅斯的時候,拜登難得地得到了國會跨黨派的支持,也使得就職滿一年、支持度卻落得與川普相近的拜登應可重拾執政信心。烏俄衝突所引發的後續國際效應,尤其是美國在國際事務的領導地位,值得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俄衝突使美國戰略焦點暫時轉移

拜登政府甫於2月11日發布其任內首份《印太戰略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大陸是美國的首要挑戰者,但美國的目標「不是改變中國,而是塑造它所處的戰略環境、建構一個影響力平衡的世界;這是一個對於美國及盟友、夥伴,以及我們所共享的價值與利益最為有利的世界」。若再往回推演,川普政府於卸任前解密有關2018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架構文件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是該戰略的主要對手,而俄羅斯與美國、中國和印度相比,僅將繼續在印太地區維持一個邊緣性角色(a marginal player)。

由此可見,當俄羅斯總統普欽決定針對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之前,美國方面的戰略焦點仍在印太地區及如何防對中國上。在2021年上半年,美國多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成的受訪者對中國並不抱持正面或友好的觀感,而蓋洛普民意調查亦顯示,在2015至2020年之間,視俄羅斯為美國首要敵人的比例較中國高。然自2021年起,美國民眾則有較高比例認為中國才是美國首要敵人。依據皮尤調查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1月所進行的調查中,美國多數人仍將俄羅斯視為競爭者而非敵人(49%:41%),並同時將俄羅斯屯兵烏克蘭邊界視為對美國利益的次要而非主要威脅(33%:26%)。

2022年3月,德國奧古斯堡(Augsburg)的烏克蘭難民安置處。
2022年3月,德國奧古斯堡(Augsburg)的烏克蘭難民安置處。

相關調查亦顯示,由於烏、俄情勢日趨緊張,美國民眾過去一年來對俄羅斯抱持負面觀感的比例快速增加。然而,蓋洛普2月上半月份的調查亦顯示,仍有49%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為首要敵人,而名列第二的俄羅斯在同一問題之佔比則為32%。換言之,烏俄情勢的快速惡化使得美國的戰略焦點由印太轉移至歐洲,但若後續發展係以俄羅斯面臨國際壓力縮手而收,則此種戰略焦點的轉移恐是暫時性的。而從美國的視角而言,將迅速回防處理與中國的結構性競爭關係。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機會與挑戰

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以守護民主自由之名,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展開反制,至目前為止在團結本身陣營的部分收效良好,也使得部分國際關係學者與實務界人士感到振奮。支持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人士多認為,自二戰結束以來,該類型國際秩序即不斷在創建、強化、維繫、被挑戰等循環中前進,而每次被挑戰之後,總能吸引志同道合並得益於該秩序的民主國家同心協力、力挽狂瀾,並賦予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新的定義;以規則為基礎、以開放為特色的主張保持了擴充性,使該秩序得以歷久彌新。烏克蘭試圖加入北約的訴求,正符合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在地理與心理上的擴充性,雖遭到俄羅斯的武力逆襲,但促成民主國家大團結,而芬蘭、瑞典亦表態欲申請加入北約,看來有助於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強化與維繫。

然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維繫並非理所當然,它有賴自由民主國家在該秩序面臨挑戰時做出迅速的反應。日前,位於瑞典的民主樣貌研究所(V-Dem Institute)發布其針對的202個國家調查顯示,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政體的數量自2012年起開始下滑,至2021年僅有34個國家可稱自由民主,所涵蓋人口僅占全世界13%;相較之下,民選專制(electoral autocracy)已成為包括印度、匈牙利等在內的當前主流,涵蓋了44%的世界人口。與此同時,政治兩極化現象嚴重,甚至亦常見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自由民主國家。美國作為當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要創建者與領導者,其自身的民主發展,以及與其他國家合作時是否納入該國的民主品質作為考量,將對後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發展造成影響。

*作者為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