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海洋生物、70%陸地生物滅絕,二疊紀末期到底發生什麼事?中國科學家揭開謎底

2018-03-30 10:30

? 人氣

二疊紀末滅絕事件後,濾食性固著動物(例如海百合)的數量大幅減少(Vassil@Wikipedia / CC BY-SA 3.0)

二疊紀末滅絕事件後,濾食性固著動物(例如海百合)的數量大幅減少(Vassil@Wikipedia / CC BY-SA 3.0)

距今約2億5200萬年的二疊紀與三疊紀之交曾發生地球生命大滅絕事件,導致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滅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美國休士頓大學科研團隊最新研究表明,迅速增強的「大陸風化作用」導致海水組成變化,是此次大滅絕事件的重要環境因素。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期以來,國際學界對「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P-Tr)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學者們曾提出「天體撞擊」、「大規模火山噴發」、「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海水缺氧」等多種假說和解釋,但具體的驅動機制和環境因素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二疊紀的生物(DiBgd@Wikipedia / CC BY-SA 3.0)
二疊紀的生物(DiBgd@Wikipedia / CC BY-SA 3.0)

據《新華社》報導,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肖益林、沈延安、博士孫賀等人與美國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副研究員高永軍組成的科研團隊,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至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鋰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研究顯示,在滅絕事件發生前夕,海水的鋰同位素組成發生了顯著的降低,這一特徵一直持續到早三疊世初,指示了當時快速增強的全球性的大陸風化作用。同時,海水的鋰同位素變化時段與地質歷史時期最大規模的火山作用──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的噴發時間高度吻合,表明這一時期全球性風化作用的突變很可能源自於西伯利亞火山的大規模爆發。

菲律賓呂宋島南端馬永火山(Mayon)近日持續噴發,火山口發生多次熔岩泉現象。(美聯社)
菲律賓呂宋島南端馬永火山(Mayon)近日持續噴發,火山口發生多次熔岩泉現象。(美聯社)

研究者認為,巨量的基性溢流玄武岩噴發至地表、火山噴發造成的溫室氣體濃度急遽升高、全球性的酸雨氣候等因赤,導致全球性陸地風化作用迅速增強,將地表巨量的離子和營養鹽輸送至海洋,從而引發海水的富營養化和海洋酸化,進而導致海水缺氧、透光帶降低等危及當時海洋中生命生存的環境系統,這一效應積累到海洋生命所能承受的閾值後,最終引發海洋生態系統崩潰,並造成二疊紀末生命在短時間內大量滅絕。

滅絕事件之後,陸地與海洋的生態圈花了數百萬年才完全恢復,比其他大型滅絕事件的恢復時間更長久。「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的五次大型滅絕事件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因此又被稱為「大死亡」(The Great Dying),或是「大規模滅絕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