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老化」與「退化」:《別讓記憶說再見》選摘(1)

2018-02-18 05:20

? 人氣

老化的過程完全視我們對於「失去」( Losses )的認知。(取Pixabay)

老化的過程完全視我們對於「失去」( Losses )的認知。(取Pixabay)

人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得到」、「增加」中成長,無論是得到更多體能、友誼、健康、財富、社會地位等,少有去面對「失去」、「減少」的情況,因此對這種情境難產生同理心,無法理解或體會老年的人生。長者往往會對子女這樣說:「等你老的時候,你就知道!」我們是否能在自己沒有老,能先瞭解與學習什麼是老?什麼是老化?進而能以同理心瞭解父母的老化與退化,也能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失智症照護的學習,發覺這議題是圍繞著老人及慢性病的照護。學習瞭解老人,與老年學( Gerontology )、老年醫學( Geriatrics )的議題息息相關;慢性病的照護則與長期照護( Long Term Care )有關,為了能做好失智症照護及整合相關知識,因此必須在這些領域持續學習。

老年學是探討老人從生理、心理及社會行為等層面與老化( Aging )有關的議題。過去醫學及老年照護常常面對長者僅僅是看他們的疾病與症狀,目的是改善他們病痛,失智症長者的症狀除了是生理上的神經性退化,還夾雜著與老化息息相關的議題,尤其是照護者與長者各自對老化的認知與心態,更影響著老化的過程與照護的品質。

失智症長者必然要面對持續的退化及老化,他們因認知功能逐漸受損,反映在他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成為我們在照護該注意與觀察的重點,譬如:面對許多原本屬於他們的朋友、生活方式、生活能力等逐漸消失,他們心理上如何接受與反應,都影響著他們心情與行為,及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的種類與頻率。

同時,失智症與其他慢性病一樣,是不可逆的疾病,我們必須學習與它共存。當進入到長期照護的範疇,我們必須考量他們現階段的病程、現存能力與心理狀況,配合現狀規劃出適合現階段的照護計畫與活動。

首先,老化的過程完全視我們對於「失去」( Losses )的認知。當我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理功能、失去了社會角色、失去了社會地位、失去了權勢、失去了財富、失去了認知、失去了記憶、失去了改變生命的機會與能力等的情境下的心理反應。

如果我們還在職場上發展,當發生「失去」的情形,可能會因職場與社會結構互動壓力的環境下,很快使情緒轉移、調整心理、新目標替代。但當我們退休後,擁有的已經不多了,一旦發生「失去」的情況,就可能影響我們的心情,此刻,我們對於「失去」的認知就決定了我們老化過程的品質。

舉例來看,年過半百,從小到大不同階段的同學,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先離我們而去,有人感慨每年開一次的同學會就可能少了一位同學。退休之後,老同事見面往往是在告別式中,「失去」的情緒就經常出現在老化的生活中。當我們有調適機制時,會結交新的朋友、學習新事物或社交活動等,來充實生活內容,找到生活重心及快樂,使自己不再孤單或感到一直在「失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