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台灣準備好推動海洋牧場了嗎?

2017-12-23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推動海洋牧場要有足夠的基礎資料、栽培技術與跨領域人才來推動海洋牧場,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資料照,取自漁業署)

作者認為,推動海洋牧場要有足夠的基礎資料、栽培技術與跨領域人才來推動海洋牧場,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資料照,取自漁業署)

台灣沿近海漁源枯竭,漁民感嘆抓無魚生計難維持,期盼政府提出漁業願景。為此漁業署長表達將積極推動「海洋牧場」,除已設置的「卯澳灣栽培漁業示範區」,另將在台東、宜蘭與澎湖,增設四處示範區,透過「栽培漁業」,達到「以海為田」,找回台灣的漁業資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鄰國日本早在1963年即成立「社團法人瀨戶內海栽培漁業協會」,希望以人工種苗生產及放流方式復育與擴大漁業資源;1978年改組為「日本栽培漁業協會」,並擴大為日本全國性的組織。日本栽培漁業推動迄今已超過50個年頭,日本水產業界檢視過去這50多年來的成果,發現竟未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之一:擴大與復育漁業資源,因為漁業資源量不增反減。日本研究者認為沿岸漁業生產量不振與栽培漁業效果不彰,其實和生態環境惡化息息相關,且不當人工魚苗放流反而造成污染天然族群基因、混雜品系、引進入侵種及病源菌等反效果,反造成生態失衡,並改為積極發展「責任制栽培漁業」,嚴格要求:使用放流海域種魚所繁殖的種苗來進行種苗放流、增加種魚數目使生產的種苗具有豐富有效族群數目、調節放流量以彌補放流海域同種類天然魚減少的數量為考量、加強放流效益的評估,並依據評估結果規劃下一期種苗放流計畫,不再進行無規劃性的種苗放流。可惜台灣政府依舊一意孤行。

台灣在民國70年代亦積極從日本引進栽培漁業的概念及作法,並自75年度起將「栽培漁業體系之建立與運作」列入農委會國家級研究計畫,加強辦理。當初專家即提醒若缺乏基礎資料作依據,不論是從事人工魚礁的投放或是人工魚苗的放流,這些公共投資的浪費幾無可避免,不幸而言中。政府除了持續進行人工漁礁投放及人工魚苗放流外,原先亦規劃設置三個栽培漁業生產中心並已進入籌備階段,後因人事糾葛、定位爭議及政策轉變,無疾而終,台灣沿近海漁業最終走向幾近枯竭的地步,令人扼腕。想要發展海洋牧場必須以栽培漁業為主力,而發展栽培漁業則又需要養殖漁業作後盾,環環相扣。可惜台灣漁政機關從沒學會虛心檢討反省,讓錯誤一再發生,想藉海洋牧場找回台灣的漁業資源,恐亦是南柯一夢。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法規、人才、基礎資料等缺乏及海域汙染問題橫在眼前,卻沒有哪位為政者真正在乎過!

從日本多年經驗讓人了解到海洋牧場、栽培漁業的運作體系至為複雜,要達到海洋牧場的目的,必須著重管理及環境改善,才能提高近沿海水域的生產能力,若非有周詳的規劃調查與評估改進,並投入相當的經費及人力,短期內根本無法見到其成效,無法有效解決當前沿岸漁民的困境。如今漁政高層再度喊出要推動海洋牧場,不知現在的台灣漁政機關是否已經有足夠的基礎資料、栽培技術與跨領域人才來推動海洋牧場,避免重蹈過去覆轍。蔡政府若真正關懷漁民生計,就請收起口號,踏踏實實的練好基本功!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