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零利率下的投資

2021-05-02 06:40

? 人氣

台北市人口跌破260萬,創23年新低。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呼籲政府創造誘因,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可負擔住宅。(柯承惠攝)

台北市人口跌破260萬,創23年新低。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呼籲政府創造誘因,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可負擔住宅。(柯承惠攝)

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利率跌入谷底;在美國,由財政部認證的社會住宅社區發展債券基金,10年平均投資報酬率達3%,已累積21億美元資產,創造11.9萬戶可負擔住宅。在零利率時代,這類基金提供穩定報酬,為社會基礎建設帶來正面價值,符合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原則。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副理事長、前富達投信董事長王友華呼籲政府創造誘因,引導資金進入可負擔住宅,打造社宅生態系統,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到選舉熱季,年輕人的居住問題成為熱門議題,從中央到地方的候選人總是大開支票,要興建公共住宅,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然而,公部門官僚體系的效率比不上民間的效率。在零利率時代,民間龐大資金急於尋找高報酬且穩定的投資標的,何不將民間資金導入可負擔住宅產業?王友華期盼,「有一天台灣的投資人可以定期定額方式參與可負擔住宅的投資,讓全民一起為台灣創造更好的社宅環境。」

美提供租稅誘因 每年吸引千億美元資金

「在美國,政府提供租說誘因,可負擔住宅發展為龐大的社宅系統。」王友華日昨在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舉行的論壇中指出,1986年,美國在雷根總統任內,通過一項減稅法案(Low Income House Tax Credit),由聯邦政府提供租稅誘因,投資人可取得15年租稅優惠,施行35年來,被視為是最成功的法案;這項政策迄今每年創造10萬戶出租住宅,逾1300萬人入住社宅,創造逾10萬個就業機會,每年引進1000億美元民間資金。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28日舉行論壇「從聯合國SDGs談社會住宅多元發展」,邀請王友華(右)發表專題演講。(謝錦芳攝)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28日舉行論壇「從聯合國SDGs談社會住宅多元發展」,邀請王友華(右)、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等人發表專題演講。(謝錦芳攝)

高科技產業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也使得房價高不可攀。王友華指出,為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美國科技業紛紛投資可負擔住宅,例如,微軟宣布投入7.5億美元(約210億新台幣),亞馬遜宣布投入20億美元(約560億新台幣),臉書也投入10億美元(約280億新台幣)於可負擔住宅。

科技與金融業紛紛投入可負擔住宅

在打造可負擔住宅的生態系中,科技業與金融業扮演關鍵角色。王友華表示,花旗銀行去年宣布提供70億美元於社宅融資專案;美國銀行則提供100億美元支持社宅專案;摩根大通提供300億美元支持低開發地區住宅方案。此外,美國財政部認 證的社區發展金融機構(CDFI)扮演拋磚引玉功能,由公部門出資1美元,希望帶動民間投入20美元,共同打造可負擔住宅生態系統。

台北市房價年年上漲,引爆「脫北潮」。據統計,台北市人口跌破260萬,創23年新低。在高房價之下,大台北地區有高達20萬戶是低度使用,夜間一片漆黑,王友華指出,如果能夠找出金鑰,打開這些低度使用空間,可以創造40-60萬個居住機會。

MIT學生設立線上平台 媒合青銀共居

面對高房價的問題,需要更多創新與想像力。王友華指出,美國波士頓兩位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設立線上媒合平台,媒合當地獨居長者與有居需求的年輕學生,創造一個青銀共居的環境,值得台灣參考。

台灣民間有充沛的資金,如何引進可負擔住宅產業,打造活絡的社宅生態系統?第一金投信董事長尤昭文指出,目前法規上是允許的,投信業者可以發行私募股權基金,用於投資基礎建設,可以引進壽險資金。目前有工具、資金的情況下,就看政府、業主的態度。以保險業為例,如果監理機關通盤考量,在資本風險系數方面給予誘因,可以提高壽險資金投入可負擔住宅的意願。

在零利率時代,民間充沛的游資急於尋找出路。政府若在租稅上給予優惠,或在金融法規上創造誘因,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可負擔住宅,可打造活絡的社宅生態系統。

在ESG風潮下,金融機構與資產管理業者投資可負擔住宅可獲得穩定報酬,且有助社會融合。建商除了猛蓋金字塔頂端的豪宅之外,也應照顧廣大民眾的需求,投入一般人可負擔的住宅,以避免都會區房價對年輕人越來越不友善,「脫北潮」越滾越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