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仁安羌戰役」與列強「取消不平等條約」,一段被人刻意誤植的歷史故事

2021-05-02 07:10

? 人氣

二戰英國老兵、退役上尉費茲派翠克(中)2013年3月訪問臺灣,晉見馬英九總統。(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二戰英國老兵、退役上尉費茲派翠克(中)2013年3月訪問臺灣,晉見馬英九總統。(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中文《維基百科》之【仁安羌之戰】詞條中有兩段關於歐美列強去除《不平等條約》的敘述:

(1)……在仁安羌大捷發生八個月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分別與美國、英國在華盛頓、重慶簽定了平等互惠條約,以取代舊時之不平等條約,為中英南京條約後中國的百年屈辱,畫下句點,亦顯見國際社會重視我軍對此役的貢獻。

(2)民國102年(2013年)2月27日,馬英九在臺灣接見英國退役老兵費茨派垂克(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1919~2018)伉儷時,對其還原歷史所做的貢獻,表達了高度謝忱。馬英九向英老兵提到,「劉放吾將軍與113團官兵的英勇事蹟,一直隱沒逾半世紀之久,直到民國81年(1992年),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造訪劉將軍,此事蹟才公諸於世。其後我政府也特別頒發劉將軍褒揚令,表彰渠卓越貢獻。」馬英九又指出,「此役我軍雖擊退日軍,但傷亡慘重,且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異常艱辛,我軍能於其時贏得第一場勝仗,不但盟軍士氣大振,亦為抗戰史上境外取勝之首役,極具正面意義。盟軍對中華民國國軍刮目相看,大幅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英美兩國也因此決定在民國32年(1943年)1月11日,聯袂廢止近百年的不平等條約,另訂平等新約。」】(註一)

◆同樣的在《國防部全球資訊網(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新聞稿)》中對於「仁安羌戰役」也有類似的敘述:

民國31年(1942年)4月16日,英軍遭日軍包圍於緬甸仁安羌,瀕臨全殲之危,英軍不斷求援,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指揮劉放吾團長所屬第113團趕赴馳援,以該團不足千人兵力重創數倍優勢日軍,成功解救英軍7,000餘人,以及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餘人,締造國軍揚威異域的「仁安羌大捷」。回顧這一仗,由於獲致具體戰果,令盟軍對中華民國刮目相看,進而使我國國際地位大為提升,英、美二國也相繼廢止對我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開羅宣言》明載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包括東三省、臺灣與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華民國;民國34年(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第八條也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換言之,中華民國遠征軍英勇犧牲解救盟軍,間接促成臺灣、澎湖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意義非常深遠。(註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全民國防教育網》之【仁安羌大捷】中則是這樣寫道:

二、仁安羌戰役是我國抗戰史上境外取勝的首役,既振奮盟軍的士氣,也讓國軍的貢獻超越國界。曾是當年獲救英軍其中一員的英國退役陸軍上尉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1919~2018),盛讚中華民國軍隊在仁安羌戰役的英勇表現,特別來華向國軍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謝忱。費茲派翠克長期向英國政府投書,並親撰《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解救英軍--仁安羌之役》一書,還原國軍英勇援救盟軍的史實,為歷史作見證。在仁安羌戰役發生後的9 個月內,中華民國分別與美國、英國在華盛頓、重慶簽定平等互惠的新約,取代舊時的不平等條約,在在彰顯國際社會肯定與正視國軍對此役的貢獻。(註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