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觀點:延平郡王復台360周年─緬懷志業繼往開來

2021-04-29 06:30

? 人氣

台南延平郡王祠。(作者提供)
台南延平郡王祠。(作者提供)

可是鄭成功逝世後,他對兩岸三地的台灣、大陸與日本的形象,卻呈現出多元、千變萬化。在明、清鼎革之際,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行動受到議論,也使他成為臺灣史上被主權者神格化最徹底的英雄。他的名字永載史冊,後人永遠不會忘記他。而鄭成功在國家面臨危急存亡之際,卻展現出一種崇高的民族精神志節,誓死抗清名垂青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即使吃盡了苦頭,也依然不屈不撓;就是這種氣節和精神,使鄭成功即使沒有完成反清復明的志業,也一直深受後人的景仰。

鄭成功對臺灣歷史發展與影響

十七世紀的明、清交替之際,遠東地區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的相互交織和衝突,成為當時世界經濟領域中,最具重要性和衝突性的區域。鄭成功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在台灣海峽兩岸,叱吒風雲,獨霸一方,主導著戰爭與和平,成為當時遠東海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透過兩岸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解讀鄭成功的英雄形象。發現鄭成功具有中華民族的忠貞氣節,是忠於「王朝」,當時的「王朝即國家」,在中國歷代應該都是這樣的觀念。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是無法言喻的,不但被尊稱為「開山聖王」、「開山始祖」、「開山祖」等,在他過世之後,連他的對手『清聖祖康熙皇帝,都還親書輓聯一副, 讚譽他的節操:「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之海外有孤忠。」』可見,鄭成功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我們要對他抱持著尊敬及感念。

延平郡王祠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位於台南市開山路,主祀台灣開山始祖鄭成功,配祀鄭氏及所屬各部將,為台灣的重要古蹟。立廟於西元1662年後,初期因政治緣故,而稱「開山王廟」。西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楨來台駐防整頓,深入民間、知曉民意而上書朝廷,並奏請改正鄭成功是「明室遺臣」進而為鄭氏立祠擴建,並改為「明延平郡王祠」。佔地廣闊,庭園修築極美,整體風格莊嚴典雅,是台灣少見的福州式廟宇建築。(維基百科)

延平郡王祠山門。(取自延平郡王祠台南旅遊網,作者提供)
延平郡王祠山門。(取自延平郡王祠台南旅遊網,作者提供)

日據時期,因鄭成功與日本有血緣關係,日方逐增建修築日式風格的建物,如鳥居與草皮上的石燈籠,祠名再改成「開山神社」。民國52年政府為表彰明鄭開台精神,再度竣工修整,雖整體格局大致不變,重建時則由福州式改為中國北方宮殿式,祠名並改回「明延平郡王祠」。

鄭成功開臺對臺灣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自他逝世迄今,儘管政權更迭,他的事蹟卻未被臺灣民眾遺忘,在不同時代,仍不斷膾炙人口的流傳下來。他是明朝堅持到底的最後忠臣、驅逐外夷之民族英雄、開發臺灣的先賢;清領初期在政治對立下,他被塑造成王爺或開山王等神明的形象;清末,清廷官員認識到鄭成功開台事蹟以教化民眾,建議為鄭成功建立專祠,從此更凸顯其忠節形象;日本統治時期利用鄭成功母親的血緣關係,將其視為開拓臺灣的先鋒;光復以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強調鄭成功的反清復明的志節,將其塑造為反攻大陸的先賢形象;民進黨執政時期,在「臺灣獨立」的政治目標下,強調臺灣本土文化及海洋文化,故鄭成功的海上貿易、海洋精神及信仰、傳說、民間習俗等的本土文化亦受到重視。(註一:金善惠,民國101年)即在此時代變遷脈絡下,鄭成功在不同時代的臺灣具有不同的身份角色,而且在文化輻射與反射的作用下逐漸融入到臺灣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