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風順雨順回歸科學

2021-04-18 06:40

? 人氣

台灣近來面臨56年來最大旱災,包括苗栗、台中、彰化等部分地區6日起啟動「供五停二」限水措施,主要提供新竹、苗栗地區用水的永和山水庫蓄水量已下降至10%以下, 淹沒在水庫下方40年的永安橋遺跡也整座露出。(柯承惠攝)

台灣近來面臨56年來最大旱災,包括苗栗、台中、彰化等部分地區6日起啟動「供五停二」限水措施,主要提供新竹、苗栗地區用水的永和山水庫蓄水量已下降至10%以下, 淹沒在水庫下方40年的永安橋遺跡也整座露出。(柯承惠攝)

近日看到一些新聞報導及評論,將今年旱情直接連結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這些文章主要論點為蔡政府能源政策導致碳排增加,造成今年旱情。雖然蔡政府能源政策有嚴重錯誤,但將今年旱象直接連結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實嫌勉強。如果明年台灣豪雨成災又要如何自圓其說呢?暖化論述還是要回歸科學。這些論點有幾個誤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目前科學並無法將全球各地任一極端氣象與全球暖化連結,台灣今年偶爾發生嚴重乾旱,就馬上歸罪於全球暖化過於牽強。人類有史數千年來,那一年沒有極端氣象?本來就天道無常,發生極端氣象是正常,沒有極端氣象才不正常。但近年無論何處發生極端氣象,媒體就將其就連結到全球暖化。

美國本世紀至今發生的最嚴重天災是2005年在紐奧良造成巨災的卡崔那颶風。高爾在其「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就將其歸咎於於全球暖化,但遭英國法庭判定兩者無法連結。

針對全球暖化,科學家擔心的不是原本就年年會發生的極端氣象。科學家擔心的是氣候變遷。氣候與氣象一字之差,意義完全不同。氣象是每日天氣,氣候是氣象的統計數字。科學家並不擔心年年一定會發生的日常極端氣象。科學家關心的是極端氣象的長期統計數字是否因全球暖化而有惡化的趨勢。

發生卡崔那颱風的2005年,美國發生了28次暴風雨(其中15次為颶風等級),以26個為其英文字母命名都不夠,極端暖化威脅論者大聲疾呼末日來臨。但次年颶風降為5個,2005年至今,襲擊美國的颶風降為平均值(每年6.5個)。

聯合國每隔6、7年出一新版「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其中對全球長期乾旱,水災,野火及颱風等自然災害的趨勢結論類似:不是統計資料不足就是看不出統計學上有意義的長期變化。聯合國報告中也明言:少量溫昇對全球經濟有利;暖化對經濟影響有限;與其他影響人類福祉的衝擊相較,暖化威脅相對較小。但習慣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媒體會報導這種「沒有新聞價值」的科學結論嗎?

由聯合國報告可知氣候變遷長期預測極為困難,目前最多勉強可預測各大洲範圍的變化,任何小範圍的預測都沒有意義。台灣為一小島,何能預知未來變化?

近日這類論述另一嚴重的錯誤是誤將影響全球的碳排與影響一地的空污混為一談。有篇文章說「悍然重啓台中三號機,不是使台灣上空二氧化碳濃度更高?氣溫更暖?降雨更沒希望?」

碳排與一般空污完全不同,一般空污影響為當地。如果某地工廠密集或車輛數目太多造成空氣污染,受影響的是當地空氣品質。全球各國並不擔心鄰國城市的空汚,因為空污是「地區問題」。但無論全球何處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一年內就會平均散布於全球,造成全球暖化,碳排是個「全球問題」,這就是為何減碳要由聯合國出面整合全球各國。所謂重啓台中三號機造成台灣氣溫更暖,降雨無望,也太抬舉中火三號機了。

氣候變遷當然是人類應予關注的問題,但何為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有賴於正確的科學知識,錯誤的認知無助於制定合宜的能源政策應付氣候變遷。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立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