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狀雲陰影下的諾貝爾和平獎》核戰危機再次揭開太平洋島民的痛苦傷疤

2017-10-08 09:00

? 人氣

1946年7月25日,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核彈試爆,在將近70年後的今天,比基尼島民仍無法回到他們的家鄉(AP)

1946年7月25日,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核彈試爆,在將近70年後的今天,比基尼島民仍無法回到他們的家鄉(AP)

在美國與北韓一觸即發的核戰危機中,201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10年來致力於廢核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再次警醒世人核武的爆發將帶來怎樣的威脅,更呼籲包含美國與北韓在內的世界9大核武強權應儘快簽署《禁止核武條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對出生自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的凱蘭(Alson Kelen)來說,國際社會的關注不僅來得太遲,也傳遞不到他生活的小島上,對他的生活甚至是一點影響力都沒有,「將近九成的比基尼人根本沒踏上過比基尼環礁,以為那個地方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他們還比較了解夏威夷跟美國咧。」凱蘭感慨地說道,儘管美國早已停止在當地進行核彈試爆,「比基尼人」回到島上的日子,仍然是遙遙無期。

穿著比基尼開心玩水時 真正的「比基尼人」卻有家歸不得

位於北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屬於馬紹爾群島共和國(RIM)的一部分,是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之一,卻跟核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1946年到1958年的冷戰初期,美國設立「太平洋試驗場」(Pacific Proving Grounds),在短短12年間,馬紹爾群島就吞下了67顆核彈,誇張程度成了法國工程師與設計師里爾德(Louis Réard)的靈感,創造出暴露程度可比擬核爆威力的「三點式泳衣」,並正式以「比基尼」(Bikini)來命名。

1956年5月,美軍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AP)
1956年5月,美軍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AP)

但隨著比基尼在全世界帶來轟動,真正背負著這個名字的比基尼人,卻漸漸被世界遺忘,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回不了家,凱蘭回憶起10歲前在島上的日子,每天跟爺爺一起做獨木舟,或是天天在海邊釣魚那樣詩意般的生活,島上不到150位的居民是非常密切的社群,但他們在1978年再度被美國官方以「高輻射污染,不宜居住」為由撤離後,現在只能流散在其他島嶼。

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島民Alson Kelen後來遷居首都馬久羅(AP)
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島民凱蘭(Alson Kelen)後來遷居首都馬久羅(AP)

小島居民:核武跟氣候變遷一樣,只會造福大國,毀滅小國

「我不知道生活在島上的那幾年,有沒有影響到我的身體,但科學家在我們搬家前,曾經定期的來幫我跟家人們做測試。」今年49歲的凱蘭說道,他和家人們最後搬到首都馬久羅(Majuro),常常抱著能搬回比基尼環礁的期盼,直到兩年前凱蘭的父親過世,他今年高齡93歲的媽媽也沒辦法再承受旅途的舟車勞頓,凱蘭表示:「他們總是說,我們被迫遷移是為了人類的福祉,把和平帶給全世界,但對我來說,核武就跟氣候變遷一樣,永遠只會造福大國,毀滅小國。」

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1946年3月14日,居民在核彈試爆前撤離,與家園永別(AP)
1946年3月14日,比基尼環礁上的居民在核彈試爆前撤離,與家園永別(AP)

儘管比基尼環礁的居民得到了來自美國的補償,但總統海妮(Hilda Heine)在今年的演講上表示:「雖然距離第一次核試驗已過了70年之久,但島上居民們的悲傷、恐懼及憤怒,在70年後依然無法抹滅,我們無法容忍美國謊報島上輻射的危害程度,跟帶來的影響。」根據科學家統計,在馬紹爾群島國內,因為暴露在輻射中而罹癌的比率為1.6%,但像比基尼居民因為離爆炸地點較近,罹癌比率竟高達5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韓亞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