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好吧,「斗膽」「批評」一下台灣的年輕人!(上)

2017-10-04 07:00

? 人氣

大學無法有效實現「選擇和培養」精英的功能,台灣年輕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就很讓人擔心。學校為了生存會一次次和學生做出某種妥協。毫無能力的入學和毫無壓力的畢業成為常態。年輕人整體的能力和素質就變的讓人擔憂,「矮子里拔將軍」這句俗語,成為了尷尬的現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水平的降低讓越來越多的家庭產生了危機感,他們不得不選擇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台灣去外地求學,這導致了嚴重的生源和人才的外流。很多學生會選擇到大陸或者歐美日上大學,因為那些地方教育環境更符合「培養人才」的要求和目標。那些地方的大學更多的把側重點放在人才能力的培養方面,而不是放在如何維持學校生存的方面。

學生外流加劇了台灣本地大學的生存壓力,所以這些大學不得不繼續壓低分數和成本去招生。而學生們看到大學如此不擇手段的招生方式,產生了更加逃避的心態和離開台灣的行動。大學和學生的雙輸局面越來越惡化。

教育產業由此陷入了的惡性循環。曾經風光的台大已經連續多年在世界名校排名中不停下滑。嚴峻的教育現況讓年輕人受教進步的動能持續不足。

再有,政治立場的對立和鬥爭,在教育系統滲透極深。教育中最核心的兼容並蓄精神蕩然不存,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偏激和對立的價值觀的灌輸。長期人為營造出的敵對氣氛使得年輕人無法獲得完整的兩岸觀和世界觀,更無法建立客觀實際的政治判讀。政治的壓迫感和鉗制感成為很多年輕人離開台灣的教育環境的原因之一。

混亂的教育出現混亂的行為,「太陽花事件」和這次的「台大事件」就是這樣的結果。

在政治鬥爭的負面影響下,年輕人的學術水準、技能水準、道德水準普遍降低。年輕人無法獨立優質的完成必須的學業,也無法完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和人生規劃。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學校和教師表現出了越來越不禮貌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尊師重教」是「緊箍咒」,不是必須的教養和禮貌。

很多從大陸回到台灣的年輕人成為了「禁口」族,如果他們敢說大陸的任何優點,就會馬上成為批判的目標。高喊民主的年輕人,成為了最保守的、最不開放的群體之一。追求自由的年輕人,成為了一言堂最忠心的實施者。

在網絡的虛擬空間,吵架有本事,政治嘴炮有本事,形成了網絡輿情的強大力量。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卻是學習不用力,工作不如意,問題成堆的囧境。這種真實和虛妄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典型特征。兩岸經貿的ECFA是什麼,年輕人不關心,但是日本AV女優宣傳悠遊卡,立刻趨之若鶩。台灣未來的發展大計,年輕人完全無法判斷它們的對與錯。但是他們卻清楚的知道如果今天因為停電而不能玩到摯愛的網遊將是人生巨大的災難。

本來應該屬於台灣社會里最有朝氣和最有學習能力的一群人,卻成了最短視、最胸無大志的一群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曾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的台灣教育系統,真的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針對這一切的環境綜合來講,年輕人會被「批評」的主要問題包括五個方面。1、不具備政治判斷力和獨立精神2、無法主動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畏懼市場競爭3、文化反思意識和創作能力十分孱弱 4、對待教育和知識沒有完整而系統的認知和有效的吸收5、人生規劃格局太小。

人之初,性本善。在這裡敢「斗膽」批評台灣的年輕人,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是錯的。而是政府和社會越來越不知道給年輕人創造創新和競爭的環境。年輕人只是成了奪取政權的工具。年輕人的未來如何,仿佛沒有人真正關心,年輕人的問題如何,仿佛也沒有人真正可以解決。他們真的成了永遠長不大的「政治媽寶」。

年輕人在抱怨,社會也在抱怨、企業也在抱怨,甚至執政者也在抱怨,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多敗俱傷的局面呢?

面對這一切,該怎麼辦?

*作者為職業畫家 關心兩岸  現居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