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塑膠微粒污染已遍及全球,連最偏遠的北極海域也無法倖免

2021-01-13 15:10

? 人氣

北極海域發現塑膠微粒,92%是人造纖維。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恐對脆弱的北極生態造成影響。(圖/德國之聲)

北極海域發現塑膠微粒,92%是人造纖維。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恐對脆弱的北極生態造成影響。(圖/德國之聲)

塑膠污染在近年引起重視,除了堆積如山的塑膠廢棄物以外,「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塑膠微粒漫布於空氣、海水甚至食物中,就連北極海域也難倖免,最新研究指出,在北極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中有92%為微小的人造纖維,主要來源為洗衣與紡織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塑膠微粒」(或稱「微塑膠」)指的是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統計,人類每年丟棄三億噸塑膠廢棄物,這些塑膠垃圾一旦變成碎片進入海洋或空氣中,因為無法被生物分解,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也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中。更令人憂心的是,塑膠微粒恐攜帶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進入人體以後,對健康的危害嚴重性不言而喻。

 

塑膠微粒遍佈全球,北極海域也不例外

北極一向被視為地球上最與世隔絕的區域,不過,早在2018年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便在北極多數海域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蹤影。而1月12日刊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發現,在北極海域發現的塑膠微粒,有92%都是人造纖維,其中又以聚酯纖維為多數。研究人員指出,這些人造纖維的大小、形狀與材質都與洗衣服和生產織品過程中會流失的布料纖維相符。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羅斯博士(Dr. Peter S. Ross)是一位海洋污染專家,他告訴《CNN》:「塑膠微粒已經遍佈北極海域每一個最偏遠的角落,從挪威到北極點、從加拿大到美國。」羅斯博士目前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地球、海洋暨大氣科學學系(Department of earth, ocean and atmospheric science)。羅斯博士補充,儘管北極相當偏遠,但是已經與我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

20201104-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見圖)指出,歐盟已加快腳步,預計在2021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台灣卻將期限壓在2030,稍嫌遲緩。(郭怜妤攝)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見圖)指出,歐盟已加快腳步,預計在2021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台灣卻將期限壓在2030,稍嫌遲緩。(郭怜妤攝)

人類的衣服中有約三分之二都包含人造材質,比如聚酯纖維、尼龍或壓克力。目前,全球的紡織業每年生產約4000萬噸的人造布料,其中又以聚酯為多。在工廠製造布料或我們洗衣服時,這些迷你纖維會隨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進入廢水處理廠,雖然廢水處理廠理論上能濾掉不少人造纖維,但是沒被濾掉的會就此排放到河川、最終進入海洋。

人造纖維進入北極海,代表什麼意義?

在北極海發現塑膠微粒所揭示的嚴重性,不僅在於象徵意義上「地球最後淨土也受塑膠污染之苦」,更實際的問題是北極的生態極度脆弱,尤其容易受到氣候危機影響。此外,過往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塑膠微粒和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並指出塑膠微粒如何影響海洋生物,並又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影響健康,這對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原住民族顯然不太公平,儘管他們往往不是污染的直接來源,卻受害更深,因為他們相對更加仰賴當地的海鮮維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