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蔚觀點:數據力─兵者詭道也

2020-12-30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有效用活數據,比對手更了解自己,才有機會成為贏家。」(示意圖,Robosapiens Technologies@flickr)

作者認為「有效用活數據,比對手更了解自己,才有機會成為贏家。」(示意圖,Robosapiens Technologies@flick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十年電腦科技的累進,就在近幾年觸發了一場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改變了許多人們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對事物的理解,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體時鐘速度(Clock Speed);今日的一天可以完成十年前一個月的工作。跳躍式的創新應用改變了產業生態,加劇了企業間競爭態勢。

「數據力」是企業在面對快速脈動的市場與錯綜複雜的營運環境時,知道如何掌握詭譎多變的情勢,知己知彼,以變制變,出奇制勝。「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能有效利用活數據,先於對手掌握情報、抓住商機,比對手更了解自己,減少犯錯,才有機會成為贏家。

數十年的資訊化,形成了畸形地貌─孤島

企業資訊化與數位化的過程與鄉村都市化的過程很類似。一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因為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了不同目的,運用有限預算以及演進中的技術,來建置資訊系統。幾代下來,幾經修改,新的功能屈就於舊有的架構,疊床架屋,造成系統間不易溝通。加上各部門各行其是,系統建置與維護人員經常異動,知識斷層嚴重,數據可用但是雜亂封閉,就如企業管理者常說的一句話「資料我們都有,只是不知道該如何用」。

20201229-十年來的無數資訊系統導致「數據孤島」。(薛文蔚提供).png
十年來的無數資訊系統導致「數據孤島」。(薛文蔚提供)

內部數據孤島(Internal Data Silos)

無數的資訊系統、數據專案形成了所謂的數據孤島(Data Silos),造成數據分散(scattered)、破碎(fragmented)、不完整(incomplete)、不一致(inconsistent)。最核心的問題在於ID,如產品ID、訂單ID、甚至料號ID,在不同系統、不同部門、不同的目的下,定義成看似一致卻意義不同或是名稱不同卻意義相同的辨識元件。雖然「資料我們都有」,但是難以建立數據關聯性、無法看見數據全貌。

行為數據孤島(Behavioral Data Silos)

近年來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企業逐漸了解行為數據與外部數據的重要性。這些活數據可以改善企業經營策略,也讓企業發揮綜效。然而處理源源不絕的數據並非易事,處理不當反而會加劇數據孤島的嚴重性。因為單獨的行為數據或外部數據是「孤立」的,數據本身沒有太大意義的,通常必須要結合企業資料中的人事時地物,才能真正賦予數據意義,找出背後的商業價值。

組織數據孤島(Organizational Data Silos)

傳統數據工作以專案形式進行,分工鮮明,將數據收集、清理與分析處理視為幾段非連貫的工作。企業使用者訂好題目、需求與目標,數據工程師準備數據,最後數據分析人員進行分析。這種專案工作模式有80%的時間都花在數據準備上,對數據分析人員與企業使用者而言,無法隨取隨用乾淨數據,必須等待數據工程師或技術人員的協助,多次來回溝通,作業週期冗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