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從反伊斯蘭國戰爭看抗戰中的國共關係

2020-12-27 07:20

? 人氣

2020年底由網飛撥出的電影《血戰摩蘇爾》,有許多內容和筆者訪問過的抗戰老兵口述歷史高度重疊。(許劍虹提供)

2020年底由網飛撥出的電影《血戰摩蘇爾》,有許多內容和筆者訪問過的抗戰老兵口述歷史高度重疊。(許劍虹提供)

一度佔領敘利亞與伊拉克大片土地,公然與美俄兩大強權宣戰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雖然已經伴隨著其領袖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的身亡而逐步走向「碎片化」,可是其帶給世人的影響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束。回顧這場長達五年的反伊斯蘭國戰爭,最大的特色就是美俄兩大強權實際參與的作戰規模與程度都相當有限,完全放給自己訓練出來的代理人去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羅斯的代理人,毫無疑問是敘利亞阿塞德政府,還有基於相同伊斯蘭什葉派信仰而派兵介入敘利亞內戰的伊朗。由於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推翻海珊後扶持的伊拉克政府同樣是以什葉派為主,故伊朗對親美的伊拉克政府也保有相當高的影響力。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民兵「人民動員力量」(Popular Mobilization Forces),就是由伊朗政府的代理人。

敘利亞的阿塞德也好,「人民動員力量」也罷,主要的任務都是在內戰中剷除異己,鞏固俄羅斯或伊朗的影響力,都稱不上是打擊伊斯蘭國的中流砥柱。由美國訓練的伊拉克庫德族武裝自由鬥士(Peshmerga)、敘利亞庫德族武裝敘利亞民主軍(Syrian Democratic Forces)還有伊拉克政府軍,才是真正消滅伊斯蘭國的三大主力。

也因為在打擊伊斯蘭國的過程中,美軍只提供空中支援還有軍事顧問從旁協助,主要的硬仗都是由庫德人和伊拉克人去打,所以由好萊塢拍攝的相關電影到目前為止還並不多見。尤其伊拉克政府軍,因為直到2003年以前都還是美軍的敵人,現在又與伊朗有曖昧不明的關係,他們的功績在西方媒體上獲得的宣傳比起向來親美的庫德族而言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當筆者得知「網飛」(Netflix)平台上有《血戰摩蘇爾》(Mosul)這麼一部從伊拉克特警視角出發,幾乎沒有美軍現身,而且全片都講阿拉伯語的戰爭片後,就下定決心將這部長達一小時又42分鐘的電影看完。看完之後,筆者認為《血戰摩蘇爾》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複雜的中東局勢,許多劇情的內容甚至還能在筆者過往訪問的抗戰老兵回憶中找到相似之處。

2016年12月24日,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將軍與伊拉克特戰部隊成員高舉從摩蘇爾俘虜到的伊斯蘭國旗幟合影。(照片取自美國國防部)
2016年12月24日,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鄧福德(Joseph Dunford)將軍與伊拉克特戰部隊成員高舉從摩蘇爾俘虜到的伊斯蘭國旗幟合影。(照片取自美國國防部)

先來談談電影

《血戰摩蘇爾》稱得上是一部全面採用阿拉伯裔演員的好萊塢電影,導演與編劇由來自密西根州的馬修·麥克·卡納翰(Matthew Michael Carnahan)兼任。卡納翰過去為不少電影寫過劇本,比較有名的是由布萊德·彼特主演的殭屍電影《末日之戰》(World War Z)。他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參與過許多以中東或者中亞反恐戰爭為主題的電影。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