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時被這些小蟲子叮咬,嚴重恐致命!達人公開3大危險生物,這招預防法必學

2020-12-12 06:30

? 人氣

各位好,久違的登山安全專欄回來了!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小蟲子的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害怕蟲子呢?經常登山的各位,想必多少經歷過小蟲子的洗禮,較常見的螞蟻、蜘蛛和蜂,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在。除了之前已經介紹過的蜂,較少見的恙蟎、硬蜱與隱翅蟲也是相對具有危險性的生物,值得注意。而中低海拔常見的螞蝗雖然會讓人血流如注,但其實是比較沒有危險性的,不過被螞蝗咬的時候,不同的處置方式可能也會造成迥異的結果。以下就讓我們和大家分享遭遇牠們的時候,要如何跟牠們和平相處吧!

危險程度第一名:恙蟎

恙蟎是一種相當小的蟲,經過草叢時會附著於人類身上,叮咬後可能被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在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我們可以查到,這幾年來恙蟲病相當猖狂,在夏季,全臺幾乎每週都有超過十位得到恙蟲病,而今年(2020)夏季的高峰期甚至多達每週二十二位呢!

立克次體造成的恙蟲病症狀與感冒相似,容易誤診,主要可以透過叮咬處的焦痂和淋巴結腫大來判斷;發病期不到兩週且致死率高達 60%,可說是相當危險

我們可以:

● 穿長褲與綁腿降低恙蟎上身機率。

● 發現身上出現焦痂、淋巴結腫大或是高燒頭痛等症狀,立即就醫並告知登山旅遊史。

同樣不容忽視的第二名:硬蜱

俗稱八腳怪的硬蜱,是許多山友避之唯恐不及的生物,除了外型相當兇悍,硬蜱緊緊咬在山友的小腿和背部等部位的畫面也是相當驚悚。硬蜱分布於全臺,體內可能含有多種傳染病菌,其中伯氏疏螺旋體造成的萊姆病症狀也跟感冒很像,容易被忽略,時間一久就可能造成心臟、神經與關節異常。雖然臺灣自 2003 年至今皆無萊姆病本土案例,但危險性同樣不容忽視!

我們可以:

● 穿長褲與綁腿降低硬蜱上身機率。

● 發現被咬的時候,切勿用火烤或蠻力拔除,可能造成口器斷裂於體內。

● 正確使用硬蜱拔除器,24 小時內拔除,受到感染的機率會比較低。

● 保存硬蜱樣本,下山立刻攜帶至感染科就醫!

怵目驚心的第三名:隱翅蟲

有時候在野外,會感覺脖子與手臂等裸露在外的皮膚有點刺刺癢癢的,低頭一看發現好大一隻黑黑橘橘的蟲正在你的手上爬著,這時千萬別用手拍它,很可能就是隱翅蟲!

臺灣常見的褐毒隱翅蟲是一種體液有毒的昆蟲,萬一不小心壓爆,就會被流出的體液灼傷皮膚。像阿倫我當兵野戰訓練時,就曾被隱翅蟲鑽入背後還不小心壓到,導致背部在一分鐘內冒出好多個大水泡,令我痛苦不已!

我們可以:

● 輕輕把它吹走。

● 放著不管,讓它自行離去。

● 不幸被體液灼傷,馬上用大量清水或食鹽水沖洗,再就醫處理。

● 切勿自行刺破水泡,以免感染,且刺破後會相當疼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