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也談「欲創新者,必先溫故」

2020-12-12 05:20

? 人氣

所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當為蘊故也。(取自pixabay)

所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當為蘊故也。(取自pixabay)

拜讀23日〈欲創新者,必先溫故〉(以下簡稱「該文」),十分贊成該文意旨。該文首段引用《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及《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句,為儒家「守舊」障礙發展科學之說辯解。那二句話讀來特別有感,因從學生時代起那二句話就困惑著我,覺得不可解,藉此機會給搞清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對該文「溫故」的解釋有異見,對其結論:「『知新』或『創新』,都需要『溫故』」,作一些補充。先聲明,我的異見絲毫無損該文價值。

「溫故」究竟何意?

前句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歷來解經者皆將「溫」字解作「溫習」,複習的意思;或「尋繹」,推論研究的意思。這就令我困惑不解,為何溫故且能知新,就可以為人師呢?且看今人的幾種翻譯:「能夠溫習舊日所學,增加新學」,「複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體會」,「複習以前所學的知識而體悟出新的道理來」。第一種還算「忠於原文」,後兩句都有問題,「知」並非獲得,也無體會、體悟意思,過度解讀了。再說,複習功夫固然有其益處,卻非絕對必要。尤其學新知都感到時間不足,除非有所需要時,否則少有人會去複習昔日所學。

清代考據學首席大師戴震(東原)對於如何確定字義有一心得:「一字之義,當貫群經,本六書,然後為定。」所以「貫群經」,並非經書有何神聖地位,乃因十三經除《爾雅》外,皆先秦著作,時代相近。字義、詞義會隨時代演進而有所滋乳,而群經著作時代相近,其字詞義應無差異,可相互參考以歸納出確定意思。至於六書,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漢字六種造字法。

學生、讀書、考試、上課。(圖/pixabay)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圖/pixabay)

貫群經查一下,其「溫」字究竟何意?溫,本義是古代一條河流名稱,後來借用作暖和意思,引申為寬厚、柔和。用溫作暖和意思,其實是假借字,本字是火字旁  (見《說文通訓定聲》)。後來溫字通行於世,本字棄而不用。連一般辭典都不收,我的電腦也找不到。假借字說白了就是寫白字,先秦著作中假借字不少。原因有三,一人難免寫錯字;二當時人無辭書可查,有時忘了正字,將就用別字替代;三前後文對照一下,不難猜出意思,因而大家就將錯就錯了。誠如清人陳澧說的:「古人所以用通借字者,實以無分部之字書,故至於歧異耳。《說文》既出,而用通借之字者少矣。」

而溫字作複習或尋繹之意,我才疏學淺,先秦著作中找不到相同例子。《論語》中溫字凡五見,其餘四字皆溫和之意。把溫字解作複習或尋繹是孤證,很可疑。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清代考據學派之學風舉出十則特色準則,其第三則「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