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考文科,還要考射箭騎馬?揭露如同考試地獄的中國科舉制度:血汗程度和當今考生有得拚

2020-11-23 10:35

? 人氣

熬夜讀書、舟車勞頓,都是為了上京趕考啊!(圖/截自維基百科)

熬夜讀書、舟車勞頓,都是為了上京趕考啊!(圖/截自維基百科)

科舉:歡迎來到考試地獄

據著名的歷史學家何炳棣(一九一七─二○一二)統計,明代家世背景可考究的進士六千餘名,其中有一半是平民出身,可見科舉確實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階梯,有效地促進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微寒的家族非常有機會經由科舉向上爬升。
但考中科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語有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日本學者宮崎市定(一九○一─一九九五)有一本探討科舉的著作,書名為《科舉:中國的考試地獄》,宮崎氏把科舉形容成地獄,倒也十分貼切,學子們過著清貧困頓的生活,埋首於書冊中,只求能夠在科舉中出人頭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https://bit.ly/3nA3N6e

晚明曾有讀書人寫了一篇〈不第賦〉,抒發四十歲還未考取的哀怨心情,最後還不忘勉勵自己:「前程事,暗如漆,塞翁失馬休嗟怨。且莫埋怨,埋頭對著聖賢,科場門終不掩。且與烏有先生講一篇,縱使鐵鞋難破踏,到手不為難。」清初小說家吳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筆下的范進,五十四歲才中舉人,聽聞消息,竟然一跤跌倒,喜極而瘋,這固然是小說家的誇張筆法,但多少也反應了讀書人的殷殷期盼。

睡覺浪費時間,熬夜讀書拚考試!

科舉的實施,似乎也深刻地影響了士子的生活作息,宋代的程朱理學家們總是想把握時間讀書,對於睡覺有著不得不睡的抗拒態度,希望能晚睡早起,他們認為不讓自己多睡點,正是「存天理,去人欲」的一種實踐。而明朝將程朱理學視為正統,所以明代初期也維持這樣的基調,士人們犧牲睡眠,點著蠟燭在夜間讀書到一、二更,似乎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朱元璋還曾褒獎一位為了讀書而少睡的學者焦伯誠。

到了明代中期,讀書人便有愈來愈晚就寢,甚至通宵讀書的傾向,一方面是因為工商業較為發達,百姓們白天務農後,晚上還可以從事手工業,所以認為到了三更(子時,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才真正算晚;另一方面,因為參加科舉的人愈來愈多,錄取的機率相對變低,壓力也就愈來愈大,自然更想拚命讀書了。謝肇淛曾在筆記中寫道:

晚上讀書不可以超過子時,因為那是血液回歸心臟的時刻,一旦不睡覺,會因為血液損耗而生病。我看到有人辛勤地讀書,甚至整夜不睡覺而導致吐血,都覺得可笑。古代的人讀書是為了明白儒家的義理,後來的人讀書也是為了求得知識,現在的人讀書不過是為了科舉,身體反而因此受到傷害,難道不是件奇怪的事嗎?

《莊子》裡面有一則故事說:「有兩個奴僕外出放羊,最後羊都溜光了。問他們怎麼會這樣呢?原來一個趁機在看書,而另一個在遊戲。」雖然做的事情不同,卻導致相同的結果,說的就是這種狀況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