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數位發展外,台灣不該退卻的綠色新政 

2020-10-02 05:50

? 人氣

善用科技創新來帶動多元政策效益的典範轉移

對於在氣候風險必須面對消費者、管制者及律師威脅的企業而言,「經濟學人」認為,科技創新市唯一的選擇,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認同此觀點,並以頁岩氣(shale gas)為例,表示因科技創新使其開採變為可能,為美國創造了新產業、增加能源自主並供就業機會。故不論頁岩開發本身之環境爭議,然這種舉例,正是一種具高度跨政策部門效益的例示說明;也就是透過科技創新,可以帶動產業、創造就業,並解決能源轉型(減煤)與達成減碳目標的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我國而言,有許多具創新性的綠能或環境科技,不論是企業或政府,如何善用美國開發頁岩氣之邏輯,篩選技術,有系統地推動,應是具有高度價值的努力方向。

改變已經開始,全球尚待努力

「經濟學人」同時談到了許多其他問題;例如不願意減碳之企業將面對不利益的反噬。然許多這樣的企業是因不知其商品排碳狀況及碳足跡所致,是以Microsoft便決定設計其供應商的排碳相關數據的通報標準,並進行永續稽核(Sustainability Audits)。此外,正確的數據,將能促進市場及消費的正確抉擇,是以像碳標章(Carbon Label)這類的標章應受到鼓勵。其實,台灣在工業界的碳盤查已行之有年,也有相當碳足跡標章的使用經驗,是以在後續的氣候政策推動上,將可減少很多資料不正確所造成的困擾,然則,相較於Microsoft所採策略,是否也應鼓勵我國的上游企業重視其碳盤查在涵括Scope1-3時的正確性?是否宜採行自定供應鏈廠商申報標準,與自行規劃永續稽核措施之作法?而政府是否也應該就此加以協力,並將相關資訊進一步的搭配碳足跡標章透明化,使積極減碳之企業能獲得市場及消費者,甚至投資者的肯定。

確實,「經濟學人」已具體提到消費行為改變的重要性,但即便在氣候意識較高的北歐,其改變比例亦僅達24%,尚不足達到應有的改變;不過「經濟學人」卻也同時也提到了人口結構改變的機會,亦即迨至2035年,美國財富主要將由1981-1997出生的人所擁有,大幅超過當前由嬰兒潮(1946-1964)時期出生者所掌握之情形,而這也會帶來世代轉變的可能。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都是決策者在思考2030甚至2050目標如何達成時所能參考者。

此外,「經濟學人」並討論到了為何碳價(抵換價格)如此便宜的問題,發現其中原因包括大宗購買產生的數量折扣,以及計劃本身及品質有問題,甚至查核困難,或像護林計畫必須持續百年,將欠缺有效執行機制等。準此,我們可以了解,以碳交易為定價機制確實是一項高成本,而效益並不明確,也難以反映碳預算之合理性及碳資產價值的制度。我國若要真正啟動此種制度,務必對於「經濟學人」提問的核心問題:為何碳價格如此便宜?先做出一個深入的在地思考,以為推動之依據才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