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數位發展外,台灣不該退卻的綠色新政 

2020-10-02 05:50

? 人氣

從我國主要貿易對象的2C身上,台灣應注意到什麼?

其實中國的石油供給雖在近年來取的買方市場的優勢,甚至拒絕對於合作的俄羅斯公司支付油管竣工前約定的價格,但是長期以來依賴荷姆茲海峽及麻六甲海峽的石油通道,已隨中美關係之惡化瀕於不確定風險,故此,依賴石油的能源結構,雖在此時帶給中國地緣政治利益,但長期以往,仍將會使其新的五年國家建設計畫陷於不安定。準此,相較於美國的能源自主,或許中國現有的利益只能算是短期利益,長期而言,發展其使用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才是符合國家安全需求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2C的經驗來看,能源安全才是國家建設發展的基礎,而利用去碳的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系統,正是符合國家掌握長期能源自主的核心條件。對於台灣而言,談不上追求地緣政治利益,但卻不可不了解兩強在爭奪地緣政治利益上的能源政策,及因此將衍生的產業與經貿體系發展趨勢;亦即低碳與永續的未來。

疫病衝擊下的氣候政策仍以能源與產業部門排碳之管制為重點

有關於氣候變遷的部分,「經濟學人」認為,2020年雖然能源相關的排碳降低了3-4%,但是距離下半世紀中的淨零(Net Zero)排碳仍遠。故此,我們不能期待地球的靜止,而是必須思考如何重新啟動(Rewiring)它。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經學人認為,要達到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必須在未來30年內減少比當前疫病期間排碳低90%的排碳,很顯然這個難度很高,尤其當美國(占全球排碳12%)退出協定,而中國(占全球排碳1/4)已經將碳中和目標向後遞延至2060年,這都讓落實巴黎協定成為困難。在整體疫病前的排碳中,除20%來自土地使用及農業外,其他幾乎都出自能源消費及產業製程,準此,若巴黎協定的減碳力度已因疫病而減弱,只要巴黎協定及各國相關法規仍在,則管制能源之消費及產業排放仍將是重點。

然則,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評估,單單能源體系的轉換便有賴每年1200億美元的額外投資,否則以當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來看,地球在2050年的升溫,非但無法控制在標定的2°C,反而更可能會達3°-4°C。其實,這種升溫威脅光在2017-2019年間造成的損失,便已高達2100億美元。準此,即便困難,然相對於可能的損害,投資能源轉型仍應該是值得的。

針對疫病帶來的機會,許多國家,尤其在歐洲已開始採取動作;主要包括;

要求企業以投資低碳經濟來換取振興方案

善用大幅降低的通勤與商業飛行需求

藉低油價之機會來降低補貼

碳定價是改變企業價值觀的必要核心作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