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數位發展外,台灣不該退卻的綠色新政 

2020-10-02 05:50

? 人氣

準此,「經濟學人」認為,未來的能源需求將不再取決於生產者而是消費端。然則,這種趨勢如何發生,仍將取決於政府對於量產發電設施的支持及佈局。比較之下,「經濟學人」指出了當前中美2C競爭下的一個關鍵要素,亦即,美國當前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政策,將使其減少對電動化的應有投入,而中國這個能源進口國卻必須配合轉向電動化的世界,以再生能源為支撐,且已策略性的嘗試壟斷未來電能化世界所賴稀土資源。當然,這個評價恰當否仍有待觀察,畢竟美國一向依賴市場而非政府來推動重要產業政策,是以即便在川普執政期間,美國EIA資料亦顯示,其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是大幅下降的,且美國的再生能源發展、電動車及電動卡車的發展,更是高居全球領先地位,足見美國一貫藉由市場競爭達到轉型目的的特色,而非依賴政府的強制手段;但無論如何,倘若川普願意貫徹歐巴馬時代的氣候政策,想必其能源結構的轉型,尤其在能源供給結構及住商交通部分,必能加速去化石燃料,並有助於全球減碳目標之達成,至於這對於前述地緣政治之影響如何?似乎又是另一件事。對於台灣而言,能否又應否以消費者導向之需求為主,恐怕距離歐美尚遠。換言之,除非「經濟學人」所稱消費者主導之現象已臻明確,否則長期以來以菁英決策主導的台灣能源政策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台灣便應如此畫地自限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應重視國際間能源發展牽動的地緣政治效應

綜合「經濟學人」之觀察,地緣政治似乎隨全球石油價格的崩跌而向有利中國的方向傾斜。首先,隨美國的頁岩油市場崩解,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e)石油公司已被從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除名,該公司是從1928年起最早被納入指數至今的公司。相對者,中國作為主要能源進口國,反而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貿易商,且取得對於亞洲石油價格的影響力。此外,中國更藉此豐富了戰略儲備的資源。藉此,中國的影響力已深入巴西、蓋亞那及澳洲的能源或天然氣市場。很顯然的,「經濟學人」認為係買方市場,讓中國取得介入國際能源市場的條件;這其中包括了對產油大國的結盟、低度發展國家的貸款及與俄羅斯的合作,這些都大大限縮了美國過去享有的地緣政治利益。

實則,雖中國及美國專家均同意爭取消費者時代的來臨,但並不當然認同BP主張的峰值已到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雖享有轉型優勢,但卻未必願意跳脫化石燃料的框架,而美國則在川普的主政下,會堅持化石燃料的能源配比結構。在這種情勢下,顯然全球減碳的前景相當的不樂觀。確實,除美國堅持退出巴黎協定外,中國似乎也將錯過2020年應提交的NDC五年審查報告,並將碳中和目標定在2060年。對於台灣,始終自我定義為能源匱乏國家,儼然減碳也就無法成為主政者之優先事務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