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文指考題漸增古文,拾回消失的倫理道德

2020-07-10 06:00

? 人氣

作者十分樂見今年國文指考古文比例增高。(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十分樂見今年國文指考古文比例增高。(資料照,顏麟宇攝)

今年指考國文考題,結合疫情時事,以及古人如何防疫,如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偶讀謾記」。另,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陳亮恭的「微霞與桑榆」,古代對鰥寡孤獨等社會弱勢者的照顧,與現代長照議題相對照比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考題談古論今,讓考生將現代和古代相互對比;古時不論醫療資源,技術,或物質文明,在在均昔非今比,幾千年來古人又是如何過活?讓過現代化生活的考生深思探討。

當然,古人也有自得其樂的一面。在精神生活層面,悠遊於經、史、子、集,著書立說。並崇尚自然,敬畏天地,又是另番生活情境。誠如唐詩仙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考生穿過時光隧道,把思維拉回古代,想像古人的社會生活情景。

據高中教師大多表示,今年深度和難度都比去年提升,去年文言文和白話文比率各半,今年文言文比率則提升至6成,文言文題組也增加,閱讀理解題型約占76%。

今年試題並出現跨領域文本,英文翻譯首次入題,英國外交官弗萊徹為唐代詩人杜甫的「旅夜書懷」套上古典英詩外衣,實屬難得。

近年來,每每討論課綱題材,提起文言文,有人如遇見洪水猛獸,深惡痛絕。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占比率,爭持論戰;甚至部分人士主張廢文言文,去中國化。認以文言文代表儒家腐化的思維,食古不化,阻礙現代科技文明發展。

時下報章雜誌,常見成語引用古文比喻,恨文言文,又愛套用古文,因無精準的現代話可替代;甚至國家慶典,國際重要活動,官方會議,屢屢可見引經據典。如蔡英文總統於世大運賀電:「出類拔萃,足堪表率。」不出自古文嗎?柯文哲市長甚至也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也出自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岳陽樓記」嗎?何以都如此,因白話文裡永遠找不著言簡、精實的文字可表達。

今年指考樂見文言文比率提高了,吾人漸漸拾回失落已久的中華文化更具信心。科技發達,倫理道德也不容抹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要先從校園教育做起,讓學生深入瞭解,人人相濡以沫,植入社會人心,並發揚光大,始能蔚為社會風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文言簡意賅。宇宙浩瀚無窮,人類與大自然如何維持和諧;以及人身、人心、與社會如何處於平衡發展;早記載在古代儒者的經藏裡。人人如能深入瞭解領悟,相信對增進人類的生活,及世界和平發展,極具啓發與深切影響。

老祖宗窮盡智慧留下四書五經六藝,無窮寶典,吾人不應束之高閣,棄之如敝屣,應加以開發研讀,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尤其是國家領導者,不要忘了半部「倫語」治天下的大道理。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清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