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兩岸斷鏈後,臺灣社會民生及家庭安定支柱何在

2020-05-26 05:40

? 人氣

因為防疫而「斷鏈」的兩岸關係該如何重啓。圖為撤離滯留潮北台人撤離包機返台。(軍聞社提供)

因為防疫而「斷鏈」的兩岸關係該如何重啓。圖為撤離滯留潮北台人撤離包機返台。(軍聞社提供)

猶記得在新冠肺炎疫情悶燒之際,「小明的故事」喧騰一時,引發社會論戰。一句「自己選擇的國籍、自己承擔」成了防疫下的赤裸裸歧視;防疫量能資源有限,又成了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最好藉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隔百日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省思,當臺灣自豪防疫成就為國際稱譽的同時,兩岸經濟、文化、教育與民生交流,會不會從此按下停止鍵,進而衝擊到臺灣內政及社會穩定,這是臺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儘管臺灣防疫表現亮眼,但今年仍不能如願參與WHA分享臺灣經驗,非常遺憾,更可見臺灣國際外交情勢依然險峻如崖,而這無法單靠內銷性的廣告、麻醉自己就能有所改變的。臺灣在國際舞臺的防疫掌聲逐漸退去之後,疫情過後的新經濟時代,對臺灣而言,會是如何的不利局面,令人相當憂心。

政府除了必須面對內部因疫情所致的失業潮之外,對外則是因為疫情採取的邊境管制措施的兩岸國際停滯,讓往來兩岸的臺商、勞動者的家庭生計斷炊,而有更多的隱形失業人口及社會問題,政府應及早掌握兩岸產業及就業動態,提出因應對策。

兩岸商務、金融、產業往來頻繁,近年在大陸地區工作的臺灣人之勞動保障議題方興未艾。2018年國人赴大陸地區(含港澳)工作有40萬4千人,30歲至49歲有21萬1千人,50歲以上有13萬9千人,這些人是撐起臺灣社會的青壯年世代。他們一旦收入減少或失業,將是社會安全體系瓦解的警訊。又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今年4月失業率4.03%(廣義失業率5.30%),受失業波及人口84萬人,就業人數較上月減少4萬6千人;經常性平均薪資呈現40年來負成長;3月初次認定核付失業給付較去年同期成長24%,經濟及就業情勢正惡化中。

在國內經濟持續不振、就業市場前景悲觀下,不僅是國內勞工及家庭因業務緊縮需要保障;同樣因疫情管制尚未解封,維持家庭生計的兩岸勞動者宛如處在臺灣經濟大悶鍋中,既有著走不出的困境,留在臺灣,又與職場現況、職業技能脫節,這是潛在的家庭及社會隱憂。但迄今只見政府為追求績效的撒幣紓困,而遲遲未提出社會重建及創造經濟活動的行動方案,提醒政府海外工作者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數十萬海外工作者勞動及家庭保障亦是因應新冠肺炎就業對策的一環。

20190125-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海基會董事長張小月25日出席「陸配圍爐」活動。(顏麟宇攝)
圖為「陸配圍爐」活動。(顏麟宇攝)

政府不能自絕於兩岸之外,即便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卻不能忽略長期以來的民間交流與公益的貢獻,兩岸經濟活絡及人民良善互動,創造兩岸家庭安定,不能因此否定家庭團聚的權利。兩岸通婚、通商,讓海峽兩岸距離拉近,但社會歧視仍普遍存在,政府過度簡化兩岸家庭婚姻子女問題,製造社會誤解與對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