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美麗島做為一個民族的記憶

2020-04-12 14:00

? 人氣

1987年5月19日,民進黨舉行抗議活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等口號。(新新聞資料照)

1987年5月19日,民進黨舉行抗議活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等口號。(新新聞資料照)

「台灣人在某一個歷史艱難時刻的表現,如何促成了台灣的民主化?」書中描述的那10年明明是台灣承受許多政治苦難折騰的年代,為何稱之為「台灣最好的時刻」?

《台灣最好的時刻》發表時,媒體的介紹是:「吳怡農父親吳乃德出新書……。」現在兒子比爸爸有名,其實爸爸在政治與學術上成名更早,二十多歲就參與民主運動;博士論文分析國民黨恩庇侍從體系,是研究台灣黨國體制重要著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吳乃德致力寫作沒有學術夾槓、一般民眾看得懂的台灣歷史。二○一三年他和陳翠蓮、胡慧玲的鉅著《百年追求》,深入淺出地介紹近台灣百年間三世代追尋民主的故事。

新書則聚焦在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到八七年(民進黨組黨)十年間的民主發展,主要圍繞美麗島事前後歷史事件,最後導致國民黨威權政體崩解。這段歷史已不乏書寫,本書相較之前作品有何特點?

作者明白提出一問題意識:民主為何在一九八○年代的台灣誕生?「台灣人在某一個歷史艱難時刻的表現,如何促成了台灣的民主化?」他很強調人的主動性。二○○九年他在《思想》發表〈英雄的聖經,政治家的教科書──閱讀普魯塔克〉一文,強調政治菁英在重要事件中的作用,「如果不了解政治人物的品格、理念和素質,我們對政治世界的理解將有嚴重的缺陷,或甚至產生極大的誤解。」

吳乃德一九七○年代就參與民主運動,據當年郭雨新助理陳菊回憶彼時那群黨外新生代,「這些人就是像邱義仁、吳乃仁、吳乃德、周弘憲、周婉窈、謝明達、蕭裕珍、林正杰、范巽綠,哇!反正你現在想到那些人,都是在一九七五年為郭先生助選。」正因為親身參與,作者書寫那些開創民主的「英雄」時,讓人感覺生動而親切。

書中描述的那十年明明是台灣承受眾多政治苦難的年代,為何稱之為「台灣最好的時刻」?從作者這句話可以一窺究竟:

民族是基於自由意志而結合,為共同的歷史所凝固。記憶的內涵是,民族的成員如何為社群的共同利益而犧牲和付出。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七這些年的歷史所呈現的,正是許多台灣人這樣的表現。

對吳乃德而言,這十年正是形塑台灣民族的最好時刻。

《台灣最好的時刻》一書聚焦在1977年(中壢事件)到1987年(民進黨組黨)10年間的民主發展。(春山出版提供)
《台灣最好的時刻》一書聚焦在1977年(中壢事件)到1987年(民進黨組黨)10年間的民主發展。(春山出版提供)

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
作者:吳乃德
出版:春山出版,2020年3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