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從今世亂局論戰略定力

2020-04-12 05:50

? 人氣

世界局勢動盪,令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圖片取自「劉君祖說系列」)

世界局勢動盪,令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圖片取自「劉君祖說系列」)

從2018戊戌年開春起,到2019己亥年末,世局劇烈動盪,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嚴重影響到中美兩國的外交關係,牽動國際情勢隨之巨變。進而衝擊到台海兩岸以及香港境內的政經秩序,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日後的發展。

2020庚子、2021辛丑還會有何新的變故,個人與家國天下又應如何調整應對?一百二十年前中國積弱,引發八國聯軍的侵淩禍害,依今日情勢類似事變當然不可能,但居安思危為國族深謀者仍須敬慎明辨,高瞻遠望以期文明昌盛國泰民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兩強之爭雖聚焦於貿易關稅,其實明眼人皆知仍是西方列強根深蒂固的霸權思想作祟,亦即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或「文明競爭」之說,加上已反證重重說服力減弱的「歷史終結論」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若一昧忍讓,不僅不能緩和咄咄逼人的情勢,反而陷入「落後就要捱打」的境遇。如今,貿易談判大致獲得階段性協定,雖未根本解決矛盾,至少略為舒緩之頃,當檢點各方資源再訂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以謀國族的輝煌振興。

本文以易理、道家、兵家及縱橫家等應世方略試作評析,以就教于高明,望各方賢達不吝指教。

伐謀伐交

自古及今,國際間的爭衡往往以武力或談判解決,軍事攻防與外交協商交相為用,以爭取本國的最高戰略利益。一般來說,戰爭消耗過巨且有深結仇怨的後遺症,還是能免則免,作為談判的必要後盾為宜。

自古及今,國際間的鬥爭往往以武力或談判解決。(圖片取自「劉君祖說系列」)
自古及今,國際間的鬥爭往往以武力或談判解決。(圖片取自「劉君祖說系列」)

春秋時期,管仲相齊稱霸,史稱:「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或稱:「衣裳之會十有一。」總之,征戰者少,外交績效卓著。《論語·憲問》中,孔子盛讚管仲之德與能:「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戰國國際衝突更盛,蘇秦、張儀等合縱連橫之說大行其道,據說皆出鬼谷門下,為後世外交術之先驅,關切國政者往往以《戰國策》、《鬼谷子》,配合春秋末的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研讀。

傳說孫臏、龐涓亦同出鬼谷門下,如此則謀士名將軍事外交關係密切,專習有所偏重,通識必須兼備。《易經》推演天道人事,勞師動眾的師卦排序第七,比附結盟的比卦排第八,二卦相綜一體,交相為用,以獲取國家更高的綜合效益,即明此理。先師後比,表示軍事衝突為不得已,打完了仍得致力協商,以確保戰後的和平穩定。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稱:「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強打硬攻的征戰死傷慘重,為最下策,古代的攻城與二戰時的登陸搶灘戰,以今日遠距武器的進步,恐怕日後都成絕響。伐交善於伐兵,顯然外交協商重要,而軍事與外交都得依循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如何知彼知己洞悉對方意圖,強己弱敵便是伐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