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要提振創新創業,先「歡喜」接受失敗

2014-09-09 12:19

? 人氣

台灣在PC世紀的創業潮奠定科技產業的突實力,現在則期待找出另一波創新創業的動力。 (資料照片)

台灣在PC世紀的創業潮奠定科技產業的突實力,現在則期待找出另一波創新創業的動力。 (資料照片)

為推動國內的創新創業、重振產業與經濟,國發會擬定的「創業拔粹方案」即將啟動。這是一個可能為台灣產業帶來新生命、為經濟注入新動能的計劃,但這個計劃要能成功,社會對看待創業失敗者的心態必須先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過去有幾波創業潮,第一波是戰後復興時期,從無到有,台灣的傳統產業的要角大部份是這段時間出現,它奠定台灣的經濟基石;接著是1979年竹科的成立,碰上隨後全球爆發成長的PC世紀,台灣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生產的重鎮,創業潮延續十多年,今日台灣科技廠商的「大咖」大部份都算是誕生於PC世紀的創業潮中。

最後是世紀末的網路熱潮,一時之間新創網路公司風起雲湧,但遺憾的是這波創業潮未能為台灣產業留下太多資產。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來,雖然仍不斷有優秀的新創企業出現,但相較過去幾波創業潮的百家爭鳴,是寂寞不少了,甚至,在國際評比亞洲國家的創業環境報告中,台灣的創業環境被認為僅比不丹、尼泊爾好。

而在台灣創新創業最是寂寞的十多年時,卻是全球產業生態變化最大、變化速度也最快的時期─改變與新興者不僅是科技的技術而已,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也被顛覆─從網際網路到數位匯流、三網合一、行動世紀、物聯網興起…..。台灣的「寂寞」,讓台灣的投資、經濟、就業、競爭力全部受到影響。相較之下,對岸熱鬧的創業風潮、蓬勃的創客市集,就為經濟與產業注入不少動力、活力。

這次國發會請來李開復、陳士駿、楊致遠等國內外科技產業重要的創業者,協助推動台灣的創新創業,並選定台北市原花博園區作為創業群聚園區,同時將以法規鬆綁、打造創業群聚園區、與國際接軌為策略,希望能帶動台灣的創新與創業,創造並啟動下波的經濟動能。

此一政策對台灣確實有其意義與重要性,特別是法規的鬆綁,對創新與創業有重要的意義。遠的例子不談,近日行政院才審查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這就是一個官僚單位保守、法令嚴格管制下,「管死」一個未來很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的案例,它也讓台灣的電子商務從早於中國發展,落到今日「追趕不及」的落後局面。

但除了法規鬆綁、政府政策上對創新與創業的友善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必須較過去更能面對開放與「接受失敗者」。坦白說,創新與創業的本質就是為前人所未為、開創新局面,不僅需要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加入,在追求可能的高報酬的同時,也代表承擔高風險。因此其本質就是風險高,當外界看到創新創業成功企業亮麗外表與高報酬時,卻可能未注意到那些失敗倒閉的公司更是數倍於成功者。

美國的統計顯示,創業公司在5年後仍存活的機率為48.8%,10年後存活的機率剩下29%,也就是說10家新創企業,10年後最後有7家會倒閉─這個比例其實符合創投的成功率;台灣中小企業10年的存活率大概是47%。美國著名的創業家Christensen曾以小額資金先後創立32家企業,最後成功的有13家,11家是垮掉了,另外8家的表現「還可以」,3家在「硬撐」─這是專業創業者的成績。不論如何,這些數字都顯示創業失敗幾乎可視為另一種「常態」。

矽谷能成為創業者的天堂,除了優良的軟硬體支援外,更重要的是整個環境與心態─每個人都想著新點子、想著去創業,即使失敗還是好漢一條,再找個新點子跟創業機會就好了,總會有成功的機會吧?因此其創新創業生生不息,每天倒下去一堆企業,但也同時誕生許多新創公司,最後,終究會有成功的機會與企業出頭。

因此,台灣要能成為創新創業的樂土,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政策支援而已,更需要社會對失敗的「坦然接受」,那是創業需要的沃土,唯有這種心態與環境,才能讓創新與創業生生不息,最後,才終究會從中誕生成功、甚至能改變世界的企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