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向田單學習

2016-10-17 07:00

? 人氣

颱風過後,菜價飆漲之勢一直沒有緩和。(李振均攝)

颱風過後,菜價飆漲之勢一直沒有緩和。(李振均攝)

9月份幾次颱風豪雨造成菜價上漲,10月都過了半個月,卻一路飆高,沒有稍緩跡象,走勢卻跟新政府的支持度正好相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府都沒做什麼嗎?也不盡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農產運銷公司上週每天供應200噸冷凍蔬菜,只是沒能壓下蔬菜零售價而已。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每天200噸是過去的經驗值,而這一波颱風、淹水卻是接二連三,波及面超過經驗值。也就是說,我們的政府官員沒有應付「跟以前不一樣」事情的能力。

最近加強複習「孫子兵法」(為了新的出版與課程計畫),在一個課堂上被問道:「除了軍人,現代人學兵法有什麼用?」

我的回答是:「我們日常生活,包括職場中,每天(甚至時刻)都在處理各種狀況。對於簡單的、單純的,或是曾經處理過的狀況,我們都沒有問題。可是碰到複雜的、不曾遇到過的狀況,我們常常都以為我們採取了最適當的方法處理。但事實上,那只是我們「認為最適當」的方法,而且常常在事後發現,「喔,事情跟我們想的不一樣」。然後,我們又累積了一次教訓,希望下次能夠適當的處理。而學習兵法,就是幫助我們處理最複雜,而且每次都不一樣的狀況。

箇中道理不難理解:戰場是「死生之地」,那麼多士兵上戰場,每個人心裡想的都不一樣,如果你是將領,你要做到「一其心」,夠複雜了吧?戰場的地形、水文、自然物都跟你以前打仗時的戰場不一樣,我方跟敵方都要根據地形變化而採取戰術,那可都是「從前沒經驗過」的狀況。

問題來了:那些讀三行都讀不下去的兵法文字,現代人怎麼應用到日常生活?這個問題公孫策有標準答案:「不需要去讀兵法原文,看古代名將的故事(沒問題吧),他們都熟讀兵法,然後思考『他們遇到狀況時,為什麼用那個方法處理?』」

再回到「風災水災後,菜價長時間居高不下,有什麼名將可以學習?」我的選擇是:田單。

颱風天.菜價(李振均攝)
菜價持續飆漲。(李振均攝)

田單最有名的是「火牛陣」,但不止如此。

當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進齊國,勢如破竹,臨淄城內所有(當時齊國的)天龍國民就變成了難民。田單是齊國王室旁支,王室旁支的實質意義是:平常日子還可以狐假虎威、不事生產,但是逃難時卻完全沒有特權。田單身為族長,有照護族人的責任,他面對如此「複雜且前所未遇」卻又火燒屁股的狀況,立即預想狀況:臨淄城大量難民向南逃亡,車輛很多,道路很擠,車輛相互碰撞,最容易折損的就是輪軸突出的部分。而那個部分一旦折損,車輛就會翻覆或無法繼續往前走。於是他教族人將輪軸突出的那一段鋸掉,用鐵箍住兩端。就這樣,田單的族人逃到即墨城時,車輛全都安然無損。

齊國被樂毅打得只剩莒跟即墨2城,即墨城的守將陣亡,城中軍民因為田單在逃難時的表現,推舉他領導防守即墨城。至於他後來怎麼想出「火牛陣」的妙計,道理只有一個:即墨城中有數量足夠牛可以利用來做奇襲,如果牛隻不夠,而有很多馬,那麼他會發動「火馬陣」。(不要懷疑,北宋的楊璇就用「火馬陣」破圍城賊兵)

當然,菜價飆漲還不至於逼得人們要「逃難」,可是3天菜錢3000元(電視新聞報導的個案),稱「災難」似亦不為過。當然,也不是要老百姓大家學田單如何「以寡擊眾」,而是執政者應該要求有關官員:設想未來會遇到的天災或極端氣候,會超過經驗值很多。除了戰備物資(如冷凍蔬菜)要提高庫存量,對狀況的估計也要「料敵從寬」(例如每天釋出的量要增加更多),才能有效壓制菜價飆漲,甚至打擊囤積、哄抬。同時反應要快,必須在第一時間採購進口蔬菜。(9月風災水患,就不至於10月中菜價仍居高不下)

這是我所謂「向田單學習」的精神所在。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