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機車教育部的「大學托兒所」

2019-09-16 07:30

? 人氣

台灣是全球機車密度最高的地區,「機車瀑布」的奇景曾登上國際媒體。(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台灣是全球機車密度最高的地區,「機車瀑布」的奇景曾登上國際媒體。(資料照片,盧逸峰攝)

教育部校安中心日前公布統計數據,發現去年全台有137名大專院校學生死於車禍,因此呼籲各校可採取限制措施─特別是針對新生,例如不發機車停車證,或告知家長暫緩為子女買機車等,結果當然在網路上引來一陣「熱烈反應」─從酸語、嘲笑到痛罵都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教育部「應得的」,在這個機車議題上,教育部的表現相當「機車」;沒有人會否認教育部希望降低大學生騎機車死亡人數的用心美意,但提出要各校祭出限制措施、不發停車證等,就已可笑又過頭了:一來根本作不到、也不會有效果;二來心態上既是過份「威權」、又是過份保護。

機車的風險原本就較高,用民間的白話文說法是:機車是「人包鐵」,汽車是「鐵包人」,「鐵包人」對乘坐者的安全性當然好得多,「人包鐵」的機車肇事受傷甚至死亡的機率一定較高。但台灣社會與交通習性發展下,價格較低、機動性強、用油花費少、可及性高又方便的機車,當然是許多人的首選。

長期發展下全台機車數量高達1400萬輛左右,遠超過汽車的600萬輛不到,以機車密度而言,更是號稱全球第一名,上班尖峰時間,台北橋引道千百輛機車衝下來的「機車瀑布」蔚為奇觀,還曾登上國際媒體版面。

簡單的說,機車就是台灣存在已久的社會現象─也算是一種「台灣價值」了。大學生因通勤需要使用,顯然合情合理,無可非議;而且,不少大學不是位在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坦白說,台灣各縣市大概只有台北市的捷運與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較完備,大學也不像中小學有統一固定的上學放學時間,大學生選擇機車代步應該是一個合理、甚至許多時候是必要的選擇吧。

這種情況下,教育部想採「限制措施」,必然難有效果,因為現實的需求就存在那裡,如果學校停發機車停車證,學生還是會找出辦法規避,只是淪為「地下化」,學校更難掌握與管理;難道,教育部要讓大學生開車上學嗎?

教育部覺得大學生騎機車死亡人數過多,就想要限制大學生騎機車,不僅是因噎廢食而已,簡直是把大學生當小孩看待。從統計數據看,各年齡層因機車肇事死亡人數,確實是18-20歲最多─這應該與這個年紀是剛取得駕照,技術與熟練度較低,還有年輕氣盛容易開快車等因素有關,而與是不是大學生關係不大。

因此,真要解決這種現象,其實該思考評估的是:延後合法取得駕照的年齡,但這種想法是天方夜譚,毫無可行性;更矛盾的是:如果台灣社會想把投票年齡從20歲往前提到18歲,代表的是承認18歲已經是有自主行為能力與判斷力的成人,結果卻又要把考照年齡從18歲往後延,豈不矛盾與荒謬?當然,更重要是這樣作會被年輕人罵死,一張票都不給你,沒有政客會搞這種自殺。

因此,這個問題,教育單位與校方可作的頂多就是宣導、教育、提高大學生騎車的安全意識;從某個觀點而言,每個人的成長必然有風險,也必須從教訓中學習與成長;不能因有傷害風險就把所有人「關」進避風港,大學生有能力亦必須對其行為結果自負責任。台大教授葉丙成批評教育部的:「別把大學生當寶寶,大學不是托兒所」,就是這種道理。

早年教育部對各大學管理「嚴格」、事事管控,各大學缺乏彈性與自主空間,無法發展出特色與專長,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就曾取笑過說:台灣只有一所大學,叫作教育部大學。教育部如果對大學生事事限制、嚴管以『保護、呵護』學生,那可能讓全台變成只有一所「托兒所大學」─這不會是大家期望看到的結果,更非國家之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