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國民黨對戰蔡英文的致勝之道─親美用中

2019-06-16 06:50

? 人氣

兩強之下難為小,作者認為「親美用中」應該是藍營最高國安戰略,也是2020致勝之道。圖為川普與習近平(AP)

兩強之下難為小,作者認為「親美用中」應該是藍營最高國安戰略,也是2020致勝之道。圖為川普與習近平(AP)

前言

自從1996年首次總統直接民選後,中華民國歷屆總統選舉的最重要主旋律,無一例外都是兩岸關係。這並不是統、獨的對決,因為歷屆選舉的主要候選人,沒有任何一組訴求統一,而是「臺獨」與「反臺獨」路線的較量,舉凡外交、經貿等議題,都附屬在兩大路線的論辯之下。

2018年11月24日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訴求「拼經濟」與「滅東廠」,贏得15席縣市長的空前勝利,即有藍營人士主張2020年總統大選「依樣畫葫蘆」,用「經濟牌」對決「主權牌」。但這種論點不符合過去歷屆總統大選的規律,也無視地方選舉與國家領導人選舉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更未充分考量美中臺三角關係的最新動態。

筆者認為,藍營不應也無法迴避在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上,和綠營「直球對決」。當民進黨政府企圖照搬2004年陳水扁政權強推「入聯公投」與「牽手護臺灣」的故技,國民黨迫切需要一套國家安全頂層戰略設計的論述,為「重返執政」的最終目標服務。

筆者曾在「隆中對與榻上策」一文中,比喻在美中貿易戰當口獲得美方偏愛的民進黨政府得到「天時」,甫贏得15個縣市執政權的國民黨得到「地利」,而在多數民調僅落後韓國瑜、「通吃(淺)藍綠」的柯文哲得到「人和」,進而建議國民黨在「三腳督」形勢下,鎖定戰略地位有如「荊州」般關鍵的5%-6%經濟選民,對柯採取「高築牆(凝聚泛藍選民)」,再「廣積糧(蠶食中間選民)」的戰法,以獲得最終勝利。

可能的危機:「柯綠合」

但是,吾人還須考量一個或有可能發生的情境:泛綠陣營自發性的棄保。在高雄市長韓國瑜越來越可能贏得國民黨初選的情況下,已經有綠營媒體評論探討柯文哲與民進黨整合,攜手擊敗韓國瑜的可操作性

筆者曾在「朱立倫該如何殺出重圍?」一文中,引述一份迴歸分析的結果,指出柯文哲支持者中的70%偏向泛綠,其餘30%偏向泛藍,幾乎沒有完全無政黨偏好的選民。也就是說,柯其實是泛綠的「副牌(如時尚名牌「Miu Miu」之於老牌精品「Prada」)」。雖然,民進黨最終推出的候選人因為「蔡賴之爭」而尚未明朗化,但「正綠」和「副綠」同台與「正藍」對決是極可能發生的態勢。因此,假如國民黨候選人的聲勢領先持續穩定不墜,除非泛綠兩組人馬一直勝負難分,不然最終出現棄保的可能性不小。

這時,泛藍陣營要問自己的是:如果泛綠出現棄保,藍營的盤勢能否確保勝利?依據近兩個月來的TVBS、美麗島電子報及ETToday等較具公信力的民調數據來加權換算,現階段國民黨vs.柯vs.民進黨的得票率約略是40% vs. 33% vs. 27%。乍看之下,國民黨似乎仍享有一定優勢,但考慮柯文哲70%的支持者偏向泛綠,和民進黨的支持率相加,其實泛綠的板塊和藍營是「五五波」

況且,泛綠陣營可能會發生以下兩種棄保,對國民黨都是威脅:

1、「棄民保柯」:當柯的支持度穩居第二名,因其氣勢沒有崩盤,他吸納的少量泛藍群眾(佔總體選民的8%-9%)多數不會流回國民黨。此時,只要部分民進黨支持者倒戈,柯的得票率輕易就可突破40%,對國民黨候選人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2、「棄柯保民」:而在此一情境下,柯屈居老三、又沒有政黨奧援,會被自身偏藍、偏綠選民棄得更乾淨。從數據來看,柯在現階段掌握佔總體選民23%左右的泛綠選民,若八成左右「棄柯保民」(八成還可能是低估了,讀者可自行查閱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脫黨參加2000年大選後悲慘的得票率),則民進黨候選人的得票率將陡升至45%;縱使八成支持柯的泛藍選民(總佔比約8%)流回國民黨,也不過48%,和民進黨的得票差距不過2%-3%。

綜上,國民黨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如欲勝選,國民黨首先要將佔「地利(在多數縣市執政)」的優勢發揮到極限,在合法範圍內,催出最多的基本盤和樁腳票。但這還不足夠,國民黨勢必要考慮怎樣爭取更多「天時」與「人和」,以險中求勝。

20190613_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議會備詢。大笑。(方炳超攝)
「柯綠合」是國民黨不能忽略的「危機」。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議會備詢。(方炳超攝)

勝敗關鍵:拿下「荊州」

筆者依然主張,拿下看重「安全穩定」與「經濟繁榮」的關鍵5%-6%選民,是勝利的重要方程式。這為數不多的選民,透過對2012年大選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是會基於上述兩大因素,決定「由綠轉藍」的一群。經過七年的時空變化,這批選民的具體數量仍待後續研究,但在2020藍綠儼然將進入「割喉戰」的此刻,幾個百分點的選票就足以造成生死勝敗的重大差異,吾人理應將論述的訴求重點對象放在這群關鍵選民身上。

或有論者認為,既然這批選民看重經濟發展,又希望臺灣的外部環境穩定,那麼國民黨只要重拾「馬英九路線」,強打擅長的「經濟牌」及「兩岸牌」,持續訴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親美、友日、和中」,不就手到擒來了嗎?筆者認為,2020年的情勢,已經因為以下新變數,而與2012年出現差異:

1、馬政府八年的執政,由於經濟成長果實並未均分給普羅大眾,卻因為兩岸熱錢湧入房地產造成「居住正義」問題,使臺灣民眾對「兩岸合作就可帶來經濟均富」的簡單論述打了個大問號。

2、美中戰略競爭加劇,想要等距交往美中兩強,已經更形困難。

3、習近平限縮「九二共識」的模糊範疇,強打「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使許多臺灣民眾心中升起強烈的危機感。

也就是說,雖然臺灣內部仍存在一定比例看重「安全」與「經濟」的關鍵搖擺選民,但要說服他們支持國民黨,難度已經比2012年大幅增加,更不要說上述新情勢造成泛綠選民更強的危機感與凝聚力,動輒指控國民黨試圖「賣臺」。國民黨想要拿老藥方治新病症,恐怕不容易。

筆者認為,對國民黨最佳的國安頂層戰略路線,是從過去藍營信奉的「美中等距」與民進黨當前實施的「對美一邊倒」兩端之間,精準地切出一塊立足點,以滿足四大要件:

(1)臺灣多數民眾較能安心;

(2)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3)美方雖不滿意,但能忍受;

(4)中共可以階段性接受。

筆者姑且將此一路線命名為「美中臺戰略三角再平衡」(rebalance to the Taiwan-U.S.-China strategic triangle)

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夏納翰今天在「香格里拉對話」中,除警告中國切勿威脅鄰國主權外,並在提及台灣時主張不能以威嚇解決台海爭端,美國將持續履行「台灣關係法」義務。(美聯社)
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夏納翰在「香格里拉對話」中,除警告中國切勿威脅鄰國主權外,並在提及台灣時主張不能以威嚇解決台海爭端,美國將持續履行「台灣關係法」義務。(美聯社)

「戰略三角再平衡」的動力「親美用中」的臺灣選民心理

依據臺灣民意基金會2018年6月的調查,在周邊十個國家中,臺灣民眾「喜歡」美國者約70.4%,排名第五,「喜歡」中國大陸者約48.8%,排名第八。雖然,該調查顯示臺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喜歡」首度超過「不喜歡」,但整體而言,臺灣社會對中國大陸仍抱持較強烈的戒心。調查主持人游盈隆教授列出三項評估指標:

(1)國家發展的現代化程度;

(2)文化與血緣的相似性;

(3)外國敵意的可感受性。

筆者認為尚不夠完備,應加上「利益的切身感受性」,則更能凸顯為何兩岸的政治關係在蔡英文任內持續冷凍,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好感卻隨著兩岸經貿依存度的增加而緩步攀升。

換言之,筆者推論臺灣民眾基於國家先進性、雙邊夥伴關係及自身安全利益,對美國抱持親密態度;反之,臺灣民眾雖然基於文化與血緣的相似性,以及切身經濟利益(包括貿易、投資及就業),對中國大陸的喜愛感超過惡感,但整體仍遠遜於美國,甚至可以將這種態度概括為「親()美國、()用中國」。更進一步而言,人類的基本心理,都是「先有生存,再求發展」。當中共政權始終不放棄對臺使用武力,更長期打壓我國際空間,縱使兩岸有著文化與血緣契合及緊密的經濟合作,臺灣社會自然會更偏向能提供安全保障的美國。

因此,筆者主張,國民黨為了爭取足以致勝的關鍵選票,必須掌握臺灣民眾「親美用中」的普遍心理,較過去馬政府的「親美和中」更貼近美方一步,但較蔡政府的「親美遠中」更靠近中方一步

淺論「美中臺戰略三角再平衡」的四大支點

筆者曾多次主張將「新三民主義」做為未來藍營處理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及內政事務的上位論述,就是追求一個「以中華文化為本、民主自由為尚、人民均富為念的中華民國」(請詳「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隆中對與榻上策」等專文)。鑒於之前兩篇專文已經做了非常完整的鋪陳與闡述,筆者只打算在區域現勢及本文脈絡下,專注討論如何讓這套以「三角再平衡」為表、「新三民主義」為裡的論述,立足於「美方忍受」、「中方接受」、「人民安心」及「合法合憲」等四大支點,進而吸納為數不多、但至為關鍵的少數選民。

1、美方忍受

認為美中關係已經從合作大於競爭的性質,轉變為「競爭大於合作」,已經是美國不分朝野的共識。共和、民主兩黨的差異,在於共和黨方面將中國大陸明確定義為「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及「戰略競爭者」,進而主張在印太地區(the Indo-Pacific)以軍事、經貿、外交等手段強力應對中方挑戰;民主黨的態度則相對較為和緩,但對中國大陸竊取美企智財權、建構非關稅壁壘、試圖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領導地位,以及侵害人權亦不表認同。上述跨黨派共識(bi-partisan consensus)遂成為美國各界在過去兩年多來積極發起多項「挺臺」作為的最大驅動力。

除了黨派間略有差異,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的步調亦不一致。總體而言,美國行政部門對發展臺美關係較為審慎,立法部門更為積極。縱使在行政部門之間,由於川普政府的多變行事風格及頻繁人事更迭,造成對處理兩岸事務上常常出現各單位基調不統一的情況。譬如現任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博明(Matt Pottinger)、國防部亞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等對臺灣相對更為友好,對中國大陸更為強硬。國務院的行政官僚系統則更審慎一些。

對國民黨而言,推出一套論述,想要同時滿足美國內部各種立場人士的需要,顯然不可能,也不利於爭取中方諒解。較可達成的目標,是「讓民主黨與行政官僚滿意,也能讓共和黨勉強接受」

2、中方接受

自從習近平將「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端上台面,限縮「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藍營傳統上在兩岸關係的論述優勢就大大受到壓縮。如果國民黨還想贏得2020年總統大選,不太可能固守「九二共識」的陣地,從輿論對吳敦義主席的「兩岸和平協議」及朱立倫的「金門和平宣言」的一片負評看來,藍營想走「兩岸正式終止敵對狀態」的路徑也不甚暢通。

藍營比較可能達成的目標,是讓中共認為「就現階段的政策需要而言,藍營還是比綠營符合我方的期待」;換言之,藍軍很難正面回應紅軍「促統」的呼聲,但至少可以做到「反獨」。至於習近平是否會在2020年之後強力「促統」,藍營可以視對方的壓力和手段,再調整與美、日等實質盟邦的關係作為因應。

3、人民安心

這邊指的人民,其實是「淺藍」與「淺綠」兩種選民。國民黨既要說服前者積極投票,也要至少讓後者不致動員支持對手。藍營應該抱定的覺悟是:為爭取數量足以勝選的選民,若「美方忍受」與「中方接受」不能得兼,前者的政策優先順序應該超過後者

4、合法合憲:「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是臺灣內部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兩岸現存重要的法理連結(就連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都曾在海外做出「臺灣新執政者必須遵守自己的憲法」這種表述)。因此,藍營的新論述必須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20190415-台灣關係法&AIT@40:40友誼慶祝酒會,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甘岱民攝)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紀念酒會。(甘岱民攝)

國安戰略頂層設計的具體內容

1國家定位:

「憲法一中」:筆者贊同知名政治評論家趙少康先生的觀點,「中華民國」,而非「九二共識」,才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藍營所有頂層戰略設計的鋪排,都必須以「中華民國」為軸心,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歸。

「反對臺獨」:藍營必須堅持「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主張「維持現狀」,反對推翻現有體制,追求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臺灣民族國家」。

2、兩岸關係:

「一國兩區」:2012年3月,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先生,在中國大陸發表「一國兩區」論述,亦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華民國分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但治權僅及於「自由地區」。當時,這樣的說法受到在野的民進黨強烈抨擊,美、日等盟邦的反應亦不佳,只能草草鳴金收兵。但勢異時移,當蔡英文總統都一再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且大致獲得國際社會的正面回應,國民黨可以考慮重提此項論述。

「民主和平」:

傳統論點:「臺灣的前途,需要由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決定」;「臺灣問題必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這都是藍、綠兩大陣營長期主張的論點,允宜續採。

創新論點:藍營應該主張「民主和平論」(民主政體間的戰爭機率較低),亦即兩岸動盪與互不信任的根源,在於中共始終堅持極權專制,不僅不放棄武力犯臺,並且屢有毀棄條約、協定之紀錄。國民黨不排除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但必須以「中共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及「國際社會共同監督」兩項原則為前提

「對等統合」:此乃針對「一國兩制」而來。習近平雖宣稱兩岸是「對等協商,共議統一」,但這對臺灣的保障不足。國民黨主張「兩岸均應承認海峽對等分治現況,放棄以武力解決政治分歧,在兩岸民意充分監督下,對等探討『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3、臺美關係:

國民黨執政後,將持續參與美方「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臺美現有的各項合作機制,包括「印太民主治理諮商平臺(Indo-Pacific Democratic Governance Consultation)」,都將予以維持。臺灣也支持「以法治為基礎的國際秩序(a rules-based order)」,共同維護自由航行及合法商貿活動。

國民黨執政後,將持續與美國等友好國家合作,加強我國防建設,既定的軍事採購案及雙邊合作案,不僅會得到維持,更會基於時勢需要,適時獲得擴大與深化。

針對美豬進口議題,國民黨在執政後,願意依據國際實踐及科學證據,經過民主諮商程序,提出各項對案,與美方充分諮商,但最終是否解禁,仍須經過我立法院循民主程序決定。

海事議題(maritime issue)方面,國民黨領導的新政府,不會在東海及南海議題上與中國大陸聯手,也反對相關各方以武力或脅迫方式解決領土或海權爭議;上述海域的航行及飛越自由,應該依據國際相關法規得到確保。

結語:藍營須以最嚴整的準備面對即將來臨的風暴

2020年的總統大選,將是一場無比激烈、殘酷的競賽。過去三年來執政乏善可陳的民進黨,無論是由誰代表參選,都將把「主權牌」打到極致,不把藍營抹成「中國同路人」,誓不罷休。一旦綠營勝選,必將加大對藍營的追殺力度,也將持續推動「去中國化」,使中華民國成為「臺灣民族國家」的金鐘罩與遮羞布。

另一方面,美中雙邊關係的長期結構已經從「合作大於競爭」,轉為「競爭大於合作」,不管美國由哪一黨執政,和中國大陸的關係都無法再回到從前,故美方支持民進黨政府的力道只會越來越大。

當藍、綠板塊接近五五波、我國又是「贏者全拿」的「超級大總統制」,些微幾個百分點的差距,就會造成「成王敗寇」的不可逆後果。面對一向更為凝聚的綠營選民、不甚友善的國際形勢,國民黨應該懷著「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心情,掌握臺灣多數選民「親美用中」的幽微心理,推出「美方可以忍受」、「中方暫時可以接受」的國安戰略,盡全力贏得這場中華民國的存亡絕續之戰!

*作者為職業外交人員,本文原刊《新共和通訊》,授權轉載。(原標題為:「美中臺戰略三角再平衡」–從臺灣選民結構論述藍營2020年國家安全頂層戰略設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