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原是劉備命運的高光時刻,卻也成為他走向敗局的起點。歷史上,每一次戰爭都可能決定一個政權的興衰,而對劉備而言,這場勝利雖替他奠定基礎,卻也揭開了錯誤連鎖反應的序幕。根據《搜狐網》報導,他在戰後接連做出三項致命決策,為地盤破壞盟誼、為私利棄兄弟、為復仇陷重兵,最終一步步把蜀漢推向無力回天的深淵。
劉備的轉捩點:從赤壁崛起到夷陵潰敗,三大錯誤斷送一統之路
公元208年,曹操率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壓境,劉備與孫權臨時聯手,在周瑜與諸葛亮的謀略下,以火攻大破曹軍,創造歷史著名的赤壁勝利。戰後,劉備借得荊州數郡,終於從無根漂泊的「流浪皇叔」轉為擁有實力的地方諸侯。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戰略價值極高,是連接西南與中原的要地。得此地後,劉備迅速整軍備戰,並於215年奪取益州,使實力更上一層樓,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原本,他有機會順勢一統天下,卻在之後犯下三大決策錯誤,徹底改變了蜀漢的命運。
第一錯:為地盤與孫權反目,埋下禍根
赤壁戰後,劉備原本僅是暫借荊州南郡,孫權出於信任與合作,將其借出作為盟軍立足之地。然而劉備實力壯大後,卻反口不還,聲稱荊州本為漢室宗親劉表所有,自己身為同宗應得此地。
此舉激怒孫權,雙方一度兵戎相見,雖然最後因曹操進逼漢中而被迫和解,但裂痕早已形成。孫權對劉備的不信任與不滿,最終導致他日後偷襲荊州、設計關羽,斷送蜀吳聯盟,也為關羽之死埋下伏筆。
第二錯:為穩固漢中,坐視關羽孤軍奮戰
219年,劉備成功奪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為牽制曹操,他命關羽北伐襄樊。關羽以少勝多,水淹七軍、俘虜名將,聲威如日中天,一度震動許都,甚至逼得曹操考慮遷都。
然而就在關羽戰況膠著、急需支援之時,劉備卻按兵不動。面對關羽求援,他選擇保守經營新得的漢中,未派一兵一卒支援,讓關羽腹背受敵,最終被孫權從背後襲擊而斷援,全軍覆沒、本人亦遇害。
關羽不只是戰力支柱,更是劉備結義兄弟。這一錯誤不僅讓劉備失去最重要的將領,也讓荊州精兵與地方盡失,蜀漢從此元氣大傷。
第三錯:一念之怒強攻東吳,損兵折將毀國運
關羽被殺後,劉備痛失摯友,未久又遭遇張飛遇害,悲憤交加之下,劉備一心復仇。儘管諸葛亮與趙雲苦諫不可輕啟戰端,認為應聯吳抗魏,但劉備怒火難平,決意親率大軍東征。
222年,夷陵之戰爆發。初期蜀軍勢如破竹,劉備誤以為東吳軍力薄弱,便將大軍分散部署。東吳將領陸遜誘敵深入後實施火攻,蜀軍陷入火海與混亂,最終潰敗。
此次慘敗,蜀軍主力盡失,多位名將戰死,甚至有部隊被迫投降曹魏。劉備狼狽退守永安,從此一蹶不振。這場原本可以避免的戰爭,讓蜀漢再無復興之力。
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將國政託付諸葛亮,囑咐劉禪「事丞相如父」。然而為時已晚,蜀漢因連番失策,早已喪失一統天下的本錢。
資料來源:《搜狐網》 (相關報導: 紫禁城有近萬個房間,為何連一間廁所都找不到?課本沒說的歷史真相,後果不堪設想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