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台灣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醫師,近日傳出罹患失智症已長達五年,這項消息震驚各界。根據中時新聞網,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指出,即便像林芳郁醫師這樣懂得養生的醫學專家,也難逃失智症的威脅,因為基因、空污及許多未知風險都可能是致病因子,顯示高知識份子也無法免疫。林芳郁的妻子、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也將於本週日(22日)成立基金會並發表新書,分享陪伴丈夫抗病的艱辛歷程。
阿茲海默症早期徵兆難察覺?「說話方式」成關鍵預警訊號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在臉書上提到,阿茲海默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老年人,導致記憶力、思維能力和行為逐漸衰退。台灣患者人數已超過10萬,且持續增長,許多患者確診時已錯過黃金干預期。
然而,最新研究帶來一線希望:大腦退化最早會影響語言功能。透過觀察日常對話模式,我們能提早發現異常跡象,這對於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美國《神經學期刊》研究更指出,語言障礙平均比記憶衰退早2-3年出現,使其成為關鍵預警訊號。
五大異常語言模式:在家就能測試失智症早期徵兆
以下是專家歸納的五大異常語言模式,幫助您判斷自己或家人是否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1.詞窮現象:用模糊詞取代具體名稱
當患者想不起「雨傘」,可能說成「那個…下雨用的東西」。研究顯示,顳葉前部萎縮會削弱詞彙檢索能力,患者每分鐘說出的名詞比健康者少40%。
在家測試: 請家人描述「眼鏡」,若超過5秒或使用替代詞,建議就醫檢查。
2.分類錯亂:混淆物品基本屬性
患者可能將「智慧型手機」稱為「小電視」,或把「辣椒」歸類為水果。這源於語意網絡斷裂,導致難以區分概念邊界。
在家測試: 準備10張動物/家具圖片,若錯誤率超過30%需注意。
3.敘事簡化:失去細節描述能力
健康者描述做菜會說:「先熱鍋倒油,爆香蒜末後下青菜快炒」;患者則重複:「把菜放進鍋子…然後炒一炒」。額葉功能退化導致語言組織能力下降,患者使用連接詞(如「然後」)的頻率比常人高3倍。
在家測試: 錄下3分鐘日常對話,若每句話少於7個字且缺乏形容詞,可能是警訊。
4.逃避指令:無法說明操作步驟
當被問到「如何使用微波爐」時,患者可能轉移話題:「現在的機器太複雜了!」這反映執行功能障礙,大腦無法規劃多步驟任務。
在家測試: 請家人講解「泡咖啡」流程,若跳過關鍵步驟,應提高警覺。
5.專業詞彙流失:特定領域能力衰退
曾擅長烹飪者,說不出「汆燙」,改用「用熱水弄熟」;資深編輯忘記「校對」等術語。這是語意型失智症特徵,患者保留日常對話能力,卻喪失專業領域的術語知識。
在家測試: 測試職業相關詞彙(如教師需說出「教案」),若出現困難應就診。
科學驗證的早期介入策略與就醫時機
若能及早發現失智症徵兆,早期介入策略將大有助益:
1.語言訓練: 每天朗讀新聞並複述重點,刺激顳葉語言區。
2.認知刺激: 玩「成語接龍」、「分類遊戲」強化語意網絡。
3.藥物治療: 美國FDA已核准單株抗體藥物(如Lecanemab),可清除β類澱粉蛋白。
何時該就醫?關鍵時間軸:
1.輕度異常: 偶爾忘詞但能自行修正,建議持續觀察3個月。
2.中度警訊: 每周出現3次以上語言錯誤,應掛號神經內科。
3.高度風險: 無法完成基本對話測試,應立即進行PET掃描。
黃軒提醒, 語言異常需持續「6個月以上」才具臨床意義,單次失誤可能是正常老化現象。年輕人若有類似情況,可先評估是否因焦慮、慌張等心理狀態引起。
本文經授權改寫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原標題:你有沒有失智?-從「說話方式」早就知道)。
責任編輯/李伊晴 (相關報導: 天天吃魚防失智?50歲男吃錯「這種魚」誤入高汞地雷,記憶力退化還掉髮 | 更多文章 )